豆瓣9.6的國產神片,內地無緣了 -
今年,魚叔一直在等一部片上映。
這部片,就是《霸王別姬》。
為了紀念電影誕生30周年,許多地區都已經舉行了4K修復版的重映活動。
7月28日,日本重映。
8月16日,法國重映。
9月22日,美國重映。
9月30日,中國香港重映。
而中國臺灣和韓國,這兩年已經有過多次重映。
可惜的是,內地方面至今還沒有任何重映的消息。
《霸王別姬》在華語電影中的地位,毋庸多說。
豆瓣上,兩百多萬人打出了9.6分,位列電影TOP250的榜眼。
在國外,電影也受到無數贊譽。
30年前拿下戛納金棕櫚大獎,至今仍是中國電影獨一份。
而且,這部電影并沒有隨著年歲的增加,而落入老舊之感。
這些年,魚叔每次重看,都會引起對于電影、對于歷史的新思考。
只是,我還是更加渴望,能在大銀幕上重溫這部經典。
作為中國最好的電影之一,卻只能環大陸回顧。
內地這么多鐘愛此片的觀眾,無緣在影院重溫。
倍感惋惜的同時,魚叔也陡然發現——
其實這部片的命運,似乎也早已寫在了電影之中。
01
這是一部唱戲人的故事。
《霸王別姬》既是片名,也是戲名。
片中,許多情節也與這出戲的內容有所呼應。
開篇不久,戲班的師父就說了《霸王別姬》的故事。
也借這部戲,讓小豆子明白「從一而終」的道理。
「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中間,程蝶衣與段小樓在舞臺上最風光的時候,唱的也是《霸王別姬》。
而后,兩人關系的分分合合,也是作用于這出戲。
「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
到了末尾,時代變遷。
程蝶衣離開舞臺,也是通過他與徒弟競爭虞姬一角來展現。
不過,片中卻有一個段落與眾不同。
首先,唱的戲不是京劇《霸王別姬》。
而是昆曲《牡丹亭》。
其次,這也是張國榮在片中唯一一回不施粉黛,僅著素袍的表演。
身姿輕盈柔美,唱腔婉轉悠揚。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于斷井頹垣」
最后,唱戲的地點不是戲臺。
而是一所日式宅邸。
圍坐的觀眾也不是中國人,而是一眾日本軍官。
哪怕不懂歌詞,日本人也聽得出其中的好,齊齊鼓掌。
此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
程蝶衣為了救被日本人抓起來的段小樓,特地來給日本軍官唱的一折子。
救出了師兄,也為著找到了懂戲之人而開心,對著師兄說:
青木是懂戲的!
可師兄卻當面啐了他一口,不再理他。
回頭一看,其余的囚犯瞬間被日本兵全部擊斃。
嚇得程蝶衣慌忙離去。
這一幕,何等矛盾。
后來,抗日戰爭結束。
程蝶衣因為那次給日本人唱戲的經歷,被逮捕了起來。
還被安了一個「漢奸」之名,說他給日本人演唱「淫詞艷曲」。
給程蝶衣作證的袁四爺,本是非自愿前來,說話也是愛答不理。
但聽到「淫詞艷曲」倒一下子怒了,一改紳士模樣,大聲呵斥:
程當晚所唱是昆曲「牡丹亭」「游園」一折。
略有國學常識者都明白,此折乃國劇文化中之最精粹。
何以在檢察官先生口中,竟成了淫詞艷曲了呢?
而將唱戲視作「淫詞艷曲」的,恰是國民黨的士兵們。
他們在臺下喧嘩喊鬧,拿手電筒晃著臺上。
甚至跳上臺去,公然調戲演員。
這兩場戲透露出的復雜對立關系,足以讓人回味很久。
同一出戲。
在日本軍官的耳中,與檢察官和國軍士兵的耳中,是藝術與艷曲的云泥之別。
同一件事兒。
在戰爭中,與戰爭后,是救人與賣國的天差地別。
這樣的錯位,又和戲外的故事何其相似。
《霸王別姬》這部電影,又何嘗不是國內憋屈,國外高捧。
02
電影從創作之初,就歷經各種坎坷。
一開始,是臺灣制片人徐楓拿著李碧華的原著小說版權,想要拍這部電影。
徐楓
徐楓,原先也是演員,且是一名打女。
早在1970年代,她主演的武俠電影《俠女》,就沖出國門,享譽全球。
入圍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并拿下技術大獎。
后來,她轉型制片人,長期致力于推動兩岸三地的電影合作。
她通過電影《孩子王》,看到了陳凱歌的才華。
于是便想讓他執導《霸王別姬》。
沒想到,陳凱歌根本看不上原著,以「我沒興趣拍通俗小說」拒絕了徐楓。
或許是太欣賞陳凱歌的才華,又或者太希望這部小說可以打開新市場,徐楓沒有就此放棄。
在之后的多年里,只要有機會,她就去說服陳凱歌接下片約。
經過不懈的努力,陳凱歌終于答應了。
為了讓陳凱歌點頭,徐楓擔保:
不用改變你的風格,可以加上其他的元素,使電影更好看。
我們都知道,編劇蘆葦后來對小說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
而他的劇本,也最終讓陳凱歌非常滿意。
《霸王別姬》劇本手稿
故事變得更加好看了,但也更加難拍了。
難在哪里?
《霸王別姬》從題材到時代,在當時的內地都是敏感的。
于是,蘆葦想了一個「歪招」:
再寫一個專門過審的劇本。
陳凱歌將這個假劇本送了上去,拿下了拍攝許可。
但,畢竟是「騙」來的許可,等到電影成片后,劇組便受到了嚴厲批評。
當年的北影廠廠長,差點兒因此工作不保。
可辛苦拍好的片子不能放,著實讓人難受。
于是,不死心的制作方想盡一切辦法,通過關系將片子送到了鄧小平面前。
看完電影,鄧小平只說了一句:
我看沒啥,改一改,放。
就這一個放字,《霸王別姬》在自家土地上落了腳。
上映是準了。
但同時,還發布了「三個不許」:
不許首映禮、不許廣告、不許宣傳。
上映后不到一個月,《霸王別姬》又被全面禁映。
最后還是修改了對白,才重獲準上映。
放映受限,評獎也基本無緣。
金雞百花,通通無法參加評選。
不僅如此,這部電影在臺灣、香港也受到了嚴格的限制。
雖說制片人徐楓是臺灣人。
但電影不符合「二分之一法」(主創團隊中大陸人員不可超過二分之一)而在臺灣被禁播。
后來還是臺灣幾大企業聯手,發起「萬人支持《霸王別姬》上映簽名活動」,才致使臺灣當局反復修法,最終解禁。
同時,因為被歸為大陸電影,最終也沒能參選香港、臺灣的任何評獎。
《霸王別姬》在國內兩岸三地,顆粒無收。
但在國際上,卻收獲頗豐。
先是在世界藝術電影的殿堂,法國戛納電影節,斬獲金棕櫚大獎。
直至今天,這也是唯一一部獲此殊榮的華語電影。
又在美國市場大受歡迎,創下522萬美元的票房成績。
一直保持著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院線的票房紀錄。
同時還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并提名了奧斯卡。
之后,影片在英國、日本、韓國等地,也都獲得了諸多獎項。
而如今,30年過去了。
《霸王別姬》4K修復版,再度在國外重映。
內地院線,依舊無緣。
此時再回看電影中程蝶衣給日本人唱戲的那一段。
千言萬語涌上心頭。
我卻一個字也說不出口。
03
對于《霸王別姬》這類國外開花的電影,國內總有一種聲音:
一定是因為故意抹黑中國,才能在國外拿獎。
其實不止這一部。
張藝謀的《紅高粱》《活著》,田壯壯的《藍風箏》,還有后來賈樟柯的《三峽好人》……
都被指責是故意抹黑中國形象,迎合西方審美。
《霸王別姬》中,也有極具諷刺的一幕:
長大后的程蝶衣、段小樓,成了北京城當紅的角兒,受到戲迷的熱捧。
演出場場爆滿,掌聲熱烈。
可到了七七事變后,上街游行的學生卻對二人叫打喊殺:
眼瞅就要當亡國奴了,你們知道嗎?
還妖里妖氣的你們唱什么戲?
沒家沒國的,你們有沒有中國人的良心?
眼看著局面就要一發不可收拾。
旁邊的經理人說了句:
都是正兒八經的中國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本來還怒目相對的學生們聽后,立馬轉變風向,振臂高呼: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這種現象,直到如今也沒有停止。
人們對于電影的評價,越來越遠離內容,遠離藝術。
而是動不動斷章取義,先來一番道德審判。
不少曾經被譽為必看的經典老片,都成為了三觀不正的「文化毒瘤」。
首當其沖的,還是《霸王別姬》。
三位主角,分別被扣上了「死心眼Gay」「弱智直男」「心機直女」。
再來是華語愛情的經典之作《甜蜜蜜》。
熱度最高的評論,是批評主角「腳踏兩條船」「知三當三」。
還有李安的《飲食男女》,有人只看到了戀父戀女。
不止是華語電影,歐美經典也逃脫不了。
《廊橋遺夢》被批合理化出軌。
《泰坦尼克號》的杰克與露絲也成了「狗男女」。
當然,評價電影是一個很私人很主觀的行為,也是一個自由人的權利。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意見,再好的電影也會有不喜歡它的觀眾。
可這些評論,明顯只是為罵而罵。
完全沒有看到電影的優秀之處,卻還要給電影扣上嚴厲的罪行。
如果只是網絡審判,也就算了。
有的電影中途下架。
有的電影無緣上映。
而有的電影人,也逐漸放下了拍攝的希望。
《霸王別姬》里,審判程蝶衣給日軍唱戲的一段中,袁四爺還說這樣幾句話:
如此作踐戲劇國粹。
到底是誰,專門辱我民族精神,滅我國家尊嚴?
這句話放在現在,也許過于嚴重。
但,再回望30年前那曾經的輝煌,不禁唏噓萬分。
1993年。
陳凱歌拍出了《霸王別姬》,田壯壯完成了《藍風箏》,張藝謀在籌備《活著》,姜文正開拍《陽光燦爛的日子》……
相繼寫出了《霸王別姬》和《活著》劇本的蘆葦,曾一度感慨道:
那時候,我很高興,我以為我們就要起步了,沒想到,那就是終點。
比起嘆一句物是人非。
我更想問一句:
30年過去了,華語還會有第二個巔峰嗎?
全文完。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