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很難拍出這樣的電影了! -
《紅色戀人》的故事設定在抗日戰爭前,女青年
為了革命信仰,秋秋毅然背叛自己的國民黨干部父親
這樣的故事設定看似是主旋律影片的標配,但《紅色戀人》卻并非典型主旋律。全片以美國醫生
然而,《紅色戀人》真正的出眾之處,在于對真實人性的還原。導演葉大鷹說,這部影片的靈感源于他在采訪中搜集到的革命先烈感情故事。
很多片子在表現共產黨人的時候就是英雄事跡,很少涉及到精神狀況,只知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但他想展現前輩們的私生活和精神狀況,這是建國以來很少觸及的領域。
聚焦革命者精神世界的創作視角弱化了意識形態說教意味,建立起有血有肉、立體多維的人物。雖然革命信仰依舊占據重要份量,但《紅色戀人》沒有集體主義式的喊口號和硬拔高,而是凸顯出個體在命運沉浮中的生死抉擇,在情感和信念沖突中的靈魂搏殺。
它避免向觀眾強行灌輸政治信念,甚至有意將個人情感置于信念之上。人物和情感的真實性和信服度始終是影片的首要追求。
葉大鷹(中)與梅婷 、張國榮
在商業上,張國榮當然是第一賣點,但葉大鷹最初選擇張國榮,更多是出于人物創作考慮。
他想塑造的共產黨人靳不是游擊隊、武工隊隊長,不是五大三粗、張口罵娘的人,而是具有深厚修養、有過豐富經歷的人。他的堅定與頑強隱藏在內涵當中。
葉大鷹如此定義靳,并不只是有意區別于傳統紅色人物形象,也是依托于真實歷史。靳是留學法國的知識分子,在巴黎成為共產黨人。在1920和30年代,法國確實是中共的重要海外基地,不少早期共產黨員都有留法背景。
在氣質上,張國榮的瀟灑儒雅與靳的角色設定相得益彰。由他扮演共產黨人看似不和諧,實際只是因為主旋律影片建立起的刻板印象已經遮蔽了真實的歷史。葉大鷹的選角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對史實的追本溯源。
在行為動機上,靳也體現出與當年常規主旋律影片的差異。
他在巴黎與妻子相戀相愛,愛情是他投身共產主義的最初動機。妻子死后,他一直未能走出創傷,喪妻之痛支配了他片中的多個重要選擇。他與秋秋相愛,是因為秋秋充當了亡妻的替代者。
靳最后的犧牲雖然帶有烈士色彩,首要動機也是為救秋秋和孩子。相比英勇就義的共產主義戰士,靳更像個為救愛人而死的普通人。
實際上,片中所有人物也都和靳相似,行為動機出于個人情感,而非意識形態。秋秋愛上靳而投身共產主義,與靳因愛情成為共產黨人的經歷如出一轍。
皓明雖然是轉投國民黨的叛徒,但也是被逼無奈,想保護妻子和女兒。美國醫生佩恩從始至終的行為驅動力都是他對秋秋的愛。
無論隸屬于哪個政治陣營,無論代表各自陣營做出多么崇高或殘忍的事,每個人物都很難被定義為義士或惡人。正與邪的界限變得模糊,革命與背叛的二元對立話語體系被命運、信仰與人性的相互交戰取代。
我們看到的不是假大空的革命機器和叛徒模型,而是活生生的人做出的艱難人生抉擇。
強化個人情感、弱化意識形態的思路也體現在重點場景的表現手法上。從情節邏輯上看,片中有兩個段落最富戲劇性,也最能凸顯意識形態的沖突與對立:皓明背叛組織殺死同志,以及秋秋刺殺父親皓明。如果換成傳統主旋律影片,必定會大肆渲染戲劇沖突,突出叛徒的懦弱卑鄙、義士的大義滅親。
然而葉大鷹卻選擇用低調克制的慢速鏡頭閃回展現,甚至隱去了場景中的大部分主干沖突。
慢速鏡頭和旁白配合,營造出一種深沉厚重的悲劇感,外化出皓明的內心掙扎,也消解掉秋秋刺殺父親的大義滅親意味。
靳的處決是影片的高潮場景。葉大鷹沒有給靳安排任何臨終臺詞或過激動作,只是展現他輕輕搖動死刑椅子,鎮定地坐上去等待槍決。
槍響起的一刻,厚重抒情的慢鏡頭再次出現。靳倒地,禁錮全身的鐵鏈在刺眼的陽光中飛揚而起。靜謐中蘊含驚心動魄,內斂中映射輝煌悲壯,這比任何張揚夸大的表達都更能呈現出共產黨人的勇氣。
這一場景同時也有真實歷史依據——葉大鷹是在參考瞿秋白就義時的情況設計靳的犧牲。
然而,靳的犧牲真的能被定義為就義嗎?他臨終前,內心當然著對革命信念的忠誠與希望,但這是否是他最重要的情感?整個行刑過程中,畫面不斷在刑場和秋秋生育場景間交叉切換。
前文說過,靳將秋秋視為亡妻的替代,她的生育也因此象征著靳與亡妻情感的重生與延續。通過交叉剪輯,影片暗示靳在臨終時最強烈的內心情感實際是對亡妻的愛。
這是引領他信仰共產主義的根源,也是他最后的安魂曲。淡化烈士色彩,強化個人感情,才是交叉剪輯的根本目的。
即使將個人動機置于意識形態之上,共產主義信仰依舊是影片的一個重要層次,結尾的走向即是證明。
《紅色戀人》打破了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傳統話語體系,但它要消解的并非主旋律本身,而是主旋律的固化手法。
它建立起個人和信仰兩個層次,兩者之間的關系不是矛盾,而是相互支撐。正因為個體情感足夠真實可信,革命者的犧牲才具備觸動人心的感染力。
距離《紅色戀人》最初公映已經過去二十五年。
當今,紅色題材已經成為中國影視中的一個重要類型,但照本宣科的刻板印象和過度夸張的拔高表達依舊不時出現。主題大于人物的創作思路將人物符號化,也令主題喪失吸引力。
因此,如今再看《紅色戀人》,更顯出難能可貴的意義。
它那力求真實的歷史還原,以人為本的人物塑造,潛移默化的表現手法,不但令人信服地呈現出人為信仰犧牲的精神,更挖掘出人性、命運與信仰三者間不可分割的關系。這樣多層次、多維度、人性化的紅色電影才真正具備打動人心的力量。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