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擲》屢創新高的點映票房, 是扇向中國電影的一個個耳光! -
這個周末對于中國電影人顯得無比熱鬧。
周五上映的《巨齒鯊2》在吳京的加盟下“出道即巔峰”,票房首日超過1億。豆瓣開分6.1,勉強及格,按理說這算是一個及格的爆米花電影,怎么說也能頂幾天,但可惜的是它遇見了一匹黑馬——《孤注一擲》。
《孤注一擲》在這兩周有多火呢?我相信刷的人印象會很深刻。”緬北電信詐騙“這個話題在這兩年的華語輿論場熱度本就居高不下,更為巧合的是就在這個夏天,“都市頻道記者臥底緬北零贖金救回6名人質”的新聞事件在國內互聯網上引發熱議,所以這部電影自帶話題熱度。除此之外,電影的宣發手段也高明,幕后資本也舍得砸流量做話題營銷。
這些“優勢”結合在一起,成為它預售火爆的主要原因。
但是,預售再怎么火爆,也不至于點映(請注意這個詞語)首日的單日票房1.7億(周日據預測將超過2億)。
《孤注一擲》點映期間黃金場次
而《孤注一擲》之所以這么“牛氣哄哄”,其根本就在于點映場次堪比正式上映的電影,在黃金時段甚至就是“正式上映”的待遇。
但問題在于,它享受了正式上映的“待遇”——排片曝光度優先,但并沒有履行正式上映的“義務”——豆瓣開分。
所以無論這部電影本身的成色如何,它的這個“上映策略”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諷刺——一部以“反詐”為主題的電影卻正在以“欺詐消費者”的方式上映著。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點映不能以公開上映的規模進行?一部電影好看,院線為什么不能自由安排是否上映?為什么大規模上映的電影需要豆瓣開分?
這其實牽扯到電影市場的利益平衡,具體來說就是制作發行方院線和消費者三方的利益平衡。
一部電影票房越高,制作發行方和院線就越賺錢,消費者整體投入就越多。消費者在這個鏈條中的利益只遵循一個原則——花錢要值。
那么怎樣才算花錢值呢?電影好看。但是千人千面,眾口難調,怎么評判一部電影是否值回票價呢?這就是電影評價制度出現的原因,而對于中國電影消費者來說,豆瓣就是一個相對客觀的電影評價平臺。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一部電影究竟值不值得看,很多時候在豆瓣上看看評分看看評論就能知道個大概。
而為什么會要求電影公開上映后才開分呢?因為公開上映跟點映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觀影人的規模,點映是少數人的“嘗鮮”,公開上映則是面向所有人。這也就意味著點映和公開上映在商業上的意義完全不同,點映基本沒有商業價值,公開上映則是近乎全部的商業價值。
而豆瓣開分,則深刻影響著一部電影的票房。
《孤注一擲》用“公開上映”的方式進行“點映”,制作發行方和院線方就能夠避開對電影的“公開評價”,讓消費者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盲目跟風消費,以此獲得巨大的利益。
可以這么說,《孤注一擲》的這個操作實質上已經破壞了電影市場的利益平衡,對消費者的利益造成了傷害。
這就是這件事諷刺的地方,它是一部“反詐”題材的電影,卻在行“詐騙”之實,而且“被詐騙”的消費者們依然前赴后繼奔向電影院,甚至為它在各個網絡平臺辯護。
當然了,電影本身或許確實很優秀,也值得一個高票房,但這樣的操作注定會被釘到中國電影發展史的恥辱柱上。這就好比一個家境優越的好學生,他高考本來也能考上清北,但他最終卻通過關系進入了清北,方式不對,性質也就截然不同。
基于以上這一條理由,我將不會向這部電影貢獻一分錢——當然資本肯定也不缺我這個錢,畢竟愿意花錢無所謂有沒有被騙的人如過江之鯽。
在這里有必要提一提另一部待遇截然不同的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以下簡稱《封神》)。
怎么說呢,大部分影片還是遵循點映原則的,哪怕是大鵬的《熱烈》和陳思誠的《消失的她》,在這方面說《封神》被冷遇是有點牽強的,只能說沒有《八角籠中》和《孤注一擲》排面大。說它待遇不好,主要在于院線對它的態度上。
可以肯定的是,《封神》是這個夏天唯一以口碑起死回生的院線電影。
這部電影的上映很艱難,投資額度大拍攝時間長且不說,消費者對這類大制作電影的信任度才是真正的難題——在這部《封神》之前,拜香港影視圈大佬向某所賜,國人對這個題材的影視作品可以說已經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
更雪上加霜的是,這部電影的出品方沒啥資本大佬,不像其他幾部電影出品方十幾家,好幾個還是發行院線大佬,《封神》實質上就三個出品方,北京文化是個自身問題就很多的上市企業,對于宣發上映基本沒啥幫助,貓眼倒是有些作用,但是貓眼有很多更賺錢的項目,所以能投入的資源并不多,再然后就是導演烏爾善的公司長生天,基本上宣發這塊就是導演拖著一群人策劃組織執行。
電影制作花了幾個億,宣發上就很難說了,這就導致在電影上映前,大家幾乎都覺得這是個鐵定要涼的爛片,以至于宣發會拿妲己和質子團的胸肌做噱頭來宣傳電影。
直到公開上映后,豆瓣評分證明了這部電影的質量,很多人也因此重新調整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并在走出電影院后發生支持這部中國神話史詩電影。
但是吊詭的是,哪怕這部電影廣受好評,觀影數據明顯優于同期電影,它的排片場次和首位度還是沒有明顯的提升,提升的只有上座率和場均觀影人次。
為什么呢?
因為資本不在乎。
有人說《封神》這部電影最大的缺陷就是對女性市場的忽略,《消失的她》就是明證。
但我覺得這只是內因的一部分,影響它票房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利益相關方太少了。
或者換句話講,資本能賺的錢太少了。
所以哪怕它是一部對中國電影工業中國電影神話類型市場而言非常重要的電影,是一部有可能創造票房神話的電影,一部有可能為中國電影在神話類型上樹立門檻的電影,或者是一部能為中國電影文化輸出作出巨大貢獻的電影……也沒用。
它無法給院線和電影業界的資本大佬們帶來豐厚的回報,那么它就得不到“厚待”。
很顯然,這是一個迥異于消費者認知的“商業規則”,但放在電影行業的商業江湖,或許也很理所當然。
《封神》還能再次逆跌嗎?
我不知道,我希望它能。但我也知道,但凡資本有一個還不錯的選擇——比如《孤注一擲》這種,或者說哪怕《巨齒鯊2》《超能一家人》這種,在資本眼里可能都比《封神》要可愛的多。
鑒于影視圈資本的這種“任性程度”,我猜測《封神》第二部大概率也要“擁抱資本”——打不過就加入它,當然對于一部我所認可的好電影而言,我并不反感這種“各取所需”。
問題在于,資本的任性,會讓《封神》這類高投入大制作的電影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小成本粗制濫造的電影作品,優秀的電影會越來越趨近于大海撈針,而電影工業技術的發展也將受制于此。
這對消費者而言是最糟糕的事情。
至于說為什么資本能夠這么任性。
說句不好聽的,首先怪我們自己。我們太慣著這些院線,在放映制度的監督上毫無作用,怕難圈錢就不開啟點映直接大量排片公開放映,例如《超能一家人》和《巨齒鯊2》;想多圈錢就“公開放映式點映”,讓所有人摸黑下場,人們還不知道電影質量究竟咋樣就已經貢獻了票房,例如《孤注一擲》。
(說句題外話,這兩種方式的選擇主要根據電影內容來定,前者鐵定是爛片,后者多半是7分上下話題熱度高漲的中庸之作。)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可抗力,就是資本調動資源的能力,尤其是調動宣傳資源的能力。
當下的我們被平臺影響至深,很多人的觀念太容易被平臺所左右,而我們關注的東西在網絡上會形成大數據,這些大數據取的是人的共性,而資本可以根據這些共性來制定宣傳策略,來深刻的影響每個人的愛憎喜惡。
《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擲》這兩部電影,對于觀眾情緒的調動最為明顯,從取材宣傳和劇情設計上尤其明顯,但我私以為這是一種很卑鄙的行為——它不解決問題,甚至無法客觀地反映問題,它只是通過它們來激起我們的情緒進而獲利。
但是有什么辦法呢?
我們早就被資本套路的死死的,它們的票房依然會節節攀升。
最后僅以個人立場聲明,我會以不買票觀看的方式抵制每一部不遵循影視上映規則破壞電影市場公平性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電影。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