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松韻井柏然齊上熱搜:中國式家庭最殘忍的一幕,藏不住了 -
大白天的,老爺子就渾身酒氣地斜坐在門前臺階上發酒瘋。
周圍一圈看熱鬧的街坊鄰居三言兩語地勸,他老婆卻不敢上前,遠遠站著,好像這事和她沒啥關系一樣。
鄰居們喊來協警,協警又打電話給這一家子的女兒女婿,結果老爺子就是不動屁股。女兒沒辦法,又喊來了一直做特警的弟弟。
剛剛還在人群里一言不發的媽媽好像看見了救星,站出來跟兒子說了句“你爸交給你了啊”,就一溜煙兒跑回了家。
等到身材結實的兒子把爸爸扶到沙發上,鬧劇終于結束時,媽媽又出來解釋:“你爸喝多了酒才會這樣。”
言下之意是讓兒子多體諒,別怪罪。
朋友們,你們覺不覺得好像哪里不對勁啊?
想當皇帝?生個孩子!
這是譚松韻 和井柏然 新劇《歸路》中的一個情節,特警兒子由井柏然出演,劇中的名字叫
路炎晨的父親不僅酗酒,而且好耍威風,尤其是對老婆和兒子。
他欠別人的錢不肯還,正好債主家的女兒愛慕路炎晨已久,提出“結婚平賬”這么個餿主意。沒想到路爸爸一聽,樂得差點兒蹦高,直接拍板同意,渾然不覺得這事兒還得問問路炎晨的意見。
在他看來,兒子沒有半點不同意的道理:
“哪有兒子敢不聽老子的!”
“養了他這么多年,是時候報答我了!”
真沒想到2023年了,還能看見舊社會“賣”孩子這種戲碼。
路炎晨自然是不同意的,結果路爸爸直接在酒桌上摔杯摔碗,破口大罵,連桌上的外人都不避諱了。
怪不得武志紅老師說,想體驗做皇帝的感覺,生個孩子就行。
那孩子們的媽媽呢?
路媽媽在每一場沖突里都像個“隱形人”,要么躲在兒子女兒身后,要么跟在老公身后,亦步亦趨,從不主動表態,好像也不太愿意摻和家庭事務的樣子。
這樣的她,自然過得也不會太輕松:舍不得吃水果,因為要把錢節省給兒女們;喜歡吃辣但她做飯不放辣,因為老公不愛吃辣……
你有發現哪里不對勁嗎?路媽媽看似是照顧家庭、對家庭成員無限遷就和妥協,但背后是把生活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老公和兒子的身上,年輕時需要老公來撫養幾個孩子,老了又需要兒子來給自己撐腰。
——這根深蒂固的“第二性”觀念,讓她覺得自己的幸福只能通過別人才能實現。
暴戾的父親,沉浸于第二性幻想的母親,在這樣的家庭關系里長大,路炎晨是什么樣子的?
“陽光下的泡沫,是彩色的”
對于爸媽的婚姻,路炎晨嘴上說著“這是您自己的婚姻”,行動上卻積極主動地推進二人分開,準備好離婚合同、和媽媽談完找爸爸談……
他握著媽媽的手,真情實意說了句:“我在,您的依靠就在。”
剛看到這一幕時,我感動得鼻涕眼淚一大把,結果越想越不對味:
路炎晨對于成為“媽媽的靠山”這件事毫不避諱,在“孝順”“有擔當”的背后,其實是兩代人糾纏、混亂的邊界問題。
成年子女贍養父母這是法律規定的義務,但我們應該警惕父母把兒女當做是唯一的精神寄托這件事。
《歸路》中的路炎晨確實可以說是家人的后盾,卻寡言少語,幾乎不向任何人流露情感,如果不是遇到歸曉,還有短暫撫育過他幾年的繼父,路炎晨是有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原生家庭陰影的。
可現實生活中,在路炎晨這樣原生家庭中生長的孩子,可能更加悲慘。
“早該知道泡沫,一觸就破”
馬原,中國當代“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其風頭最盛時連莫言和余華都要遜色三分。
近年來看似在文壇中銷聲匿跡,不過是早些年他“玩膩了”,人家甩下一句傲氣十足的“小說已死”便投身商海,賺得盆滿缽翻后又隱居云南西雙版納,重拾寫作。偶有作品問世,一派歲月靜好,田園牧歌,令人心生向往。
直到他年僅13歲的兒子馬格,突然離開人世——或許也不算突然,一切有跡可循。
馬格剛出生時,醫生就說“孩子心臟好像沒愈合”,媽媽李小花提出做詳細檢查,但馬原認為這都是妻子的想象;
上一年級時體檢,馬格心率超過130次/分鐘,“站在旁邊都能聽到他心跳”,李小花再次提出想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馬原依舊不同意;
后來同父異母的哥哥發現了馬格的異樣,帶去醫院檢查,確診為心臟二尖瓣膜閉鎖不全,需要進行微創手術,所有人都在征求馬原的同意,但他態度堅決:“心臟怎么能動?”“治也治不好!”
你看,馬原就像是這個家庭里不可違逆的天,他固守著自己對身體和疾病的偏見,一步步把兒子推向了深淵。
他為了多享受一些天倫之樂,還剝奪了馬格的受教育權:
“馬格平時聽我們聊天,接觸的都是書,都是藝術,他能不好嗎?”
他說要著重培養兒子的見識,但方式是把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告訴他,例如看星星時和兒子說,“我們看到的星星都是幻想,太陽也不是物質,火星是不存在的。”
這種自戀和專制也體現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單單是對兒子一個人。
他們現在居住的這座西雙版納“馬家城堡”,滿足了馬原的“桃花源”幻想。
但李小花是不喜歡的:“(馬原)他喜歡的那些東西,都是別人做出來給他喜歡的。”
這個“別人”指的就是李小花自己,她一個人操持這座占地超過兩千平米的城堡,要照顧馬原,還要招待馬原的朋友,還有滿園子的雞、魚、茶樹要看顧,她太累了,想回到市區過城市生活,卻一直被馬原敷衍著。
她后悔上山居住、后悔自己沒有堅持,這種情緒在兒子去世后達到了巔峰:
如果住在市區,120救護車可能就不會一個多小時才趕到,那結果是不是就會不一樣?
李小花無法釋然,可馬原又怎樣形容兒子的離去呢?
“他走了我不難過,我難過的就是他不能再陪伴我。”
“他就是壽數到了,他該走就走了。”
“為什么一定要歸結到是心臟病?我從來不這么想。”
在整篇關于馬原一家的采訪里,字里行間其實只有“馬原”兩個字,其他所有人都只是他的附屬,圍著他轉、接受他的意志、遵從他的決定……
有網友這樣評論:
可我覺得與其說是“作家”和“女人”,不妨說是一個“父親”的偏執和一個“母親”的妥協,更準確些。
同樣偏執的父親,同樣妥協、退讓的母親,家庭結構幾乎如出一轍的兩個人,卻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兩個結局:
電視劇里的兒子路炎晨愛護家人、體貼妻子,而現實生活里的兒子馬格,永遠都只有13歲了——這才是殘酷的真相,影視劇再怎么美化,泡沫都是一觸就破的。
誰痛苦,誰改變
如果真的成長于路、馬兩家這樣的原生家庭,兒子大概率會復制自己的父親,情感功能缺失,不會處理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把妻子孩子當工具人,厭女又渴女;
而女兒大概率也會走上媽媽的老路,在家庭中犧牲和奉獻自己的一切,年輕時把丈夫當成天,年老時又圍著兒子轉。
當然也有可能逃脫原生家庭的輪回,但這往往意味著長時間的覺察和極為痛苦的改變。
其實寫到這里,大家或許已經發現“鑰匙”在哪了——寄希望于丈夫改變是不現實的,因為他的真實生活就是像古代皇帝一樣“說一不二”又“風光無限”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誰痛苦誰改變,這是在任何親密關系中都亙古不變的真理。
雖然《歸路》美化了路炎晨,但劇中歸曉的媽媽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發現老公出軌,大哭一場后決定分居,專心經營自己的事業。等到多年后回國辦離婚手續時,也沒被老公的后悔、服軟打動。
在養育歸曉的過程中,她一直邊界清晰,鼓勵女兒多做嘗試,但從不逾矩替女兒做決定。
相較于父女倆的劍拔弩張,一句話都懶得多說,歸曉和媽媽的關系則平等又親密。
當然不是說“改變”的結局必然是離婚,離不離婚和獨不獨立這基本是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
其實選擇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選擇之前,我們有沒有想明白自己想從中獲得什么,以及選擇之后,我們能不能承擔后果。
我們至少應該學著問問自己,到底為什么堅持這段婚姻,或者為什么想要離開這段婚姻。
是因為聽起來有些虛無縹緲的情緒和感受?還是因為更實際些的衣食住行?
亦或者是因為像路媽媽一樣,沒勇氣面對外界風雨,所以即便知道這段關系很糟糕,也得把它當成最后一根浮木,牢牢抓住?
這個問題是為了我們自己,但也不單是為了我們自己。
就像看著媽媽才慢慢學會如何處理親密關系的歸曉一樣,我們活明白了,我們的孩子才有可能擁有更健康的親密關系和更清爽的人生。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