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這片中國父母都該看看 -
之前君君給大家推薦過一部名叫《翻山涉水上學路》的紀錄片。
紀錄片中的孩子,有的每天在沙漠里徒步十幾公里去上學;
有的需要自己劃船穿過沼澤去上學,有的則要攀登常人無法想象的懸崖峭壁......
今天,君君給大家推薦一部選題非常大膽、同樣關于“教育”的國產紀錄片。
這一次,鏡頭對準了5個國家的幼兒園——
《他鄉的童年》I2019
豆瓣:8.9
推薦理由:經典恐怖片回歸
時 長:114min
推薦指數:★★★★
本片導演導演,周軼君。
可能會有人在綜藝節目《圓桌派》中見過她,她的主業是駐加沙記者。
同時,她也是一位媽媽。
這一次,她親自走過芬蘭、印度、日本、以色列、英國等國家,探討他們培養下一代的教育哲學。
“孩子應該擁有一個什么樣的童年才是對成長最好的?”
這是這部紀錄片的的核心話題。
01
紀錄片的第一集來到的是,日本的幼兒園。
小女孩花果,生活在日本大阪,目前就讀于蓮花幼兒園。
每天早晨,媽媽一邊溫柔的叫醒她,一邊打開窗簾:
“小花,早安,起床了,加油!加油!”
花果沒有賴床的習慣,醒了就自己爬上了小板凳開始洗臉、折衣服。
吃完早飯之后,媽媽會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進校前,老師會低下身子與孩子打招呼。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雖然幼兒園都是乳臭未干的小孩,但是每個人都自覺的拿著自己的東西。
不用大人幫忙,自己手提肩扛,習以為常。
日本有一所有名的幼兒園,名叫騰幼兒園。
幼兒園采用圓形設計,各個教室沒有隔離,這個設計使得孩子們可以自由出入。
在過去的年間,幼兒園有讓孩子四季赤裸上身鍛煉身體的傳統,但考慮到輿論,2019年4月開始終止了這一傳統。
但是每個孩子的一天,還是從晨練開始。
和我們經常見到的國內幼兒園的精致環境不同,這所幼兒園有不那么平整的草坪,中間還有一顆大樹。
這里的植物,也是多種多樣。
在幼兒園里,孩子們被允許爬樹,被允許在草坪玩耍。
老師對于一些想要挑戰自己能力的孩子,還會施以鼓勵。
這樣的玩耍,孩子們難免會磕磕碰碰,但是在老師的心里,這些小小的磕碰都是一個孩子的童年回憶。
學校還會在辦公室前會放著洋蔥、昆蟲等各種生物。
園長說:“讓孩子們先看,再觸摸,然后去感覺,再去想,然后再去問,是這樣一個讓小孩子自己慢慢去體會。”
而且,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教室的門似乎關不嚴實,只有小心翼翼才能關好。
這個“壞掉的門”,恰恰是園長故意設計的。
這會讓孩子在關門的時候,要注意有沒有關好,第一讓孩子做事仔細,第二讓孩子考慮到大家的感受。
看完這集紀錄片,讓君君想起不久前,日本一小學的小學生十元午餐視頻火了。
8分鐘視頻,1300多萬次觀看,視頻里講述了日本的小學生在學校吃飯時的早中期準備以及后期打理。
從放飯、用餐、清潔,午餐的整個過程幾乎都是小學生自己來完成的。
據當地老師說:“45分鐘的午餐,同樣是一種教育,和數學、閱讀一樣重要。”
你會發現,日本教育非常重視原生態的環境、重視對孩子們規則和生活習性的培養。
02
除了日本的幼兒園,在接下來的紀錄片中還有芬蘭、印度、以色列、英國等等。
芬蘭,以教育聞名全球的北歐國家,學校里居然是不設置考試的。
他們以尊重和鼓勵為教育的核心,讓孩子更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興趣。
在印度,學校提倡自己動手制作玩具,而不是“物質至上”。
兒童的快樂來源并非家長給予的物質滿足,而是勤儉、自足的精神。
眾所周知,雖然印度的教育水平并不理想,但是跨國企業中印度CEO卻非常之多。
以色列,一個生活在四鄰的敵意中的國家。
這個生活在如此“險峻”環境中的國度,反而成了“創業之國”,每年都有眾多中國企業去考察猶太神話。
這一切的背后,都根基于他們的教育。
其實很多國家的教育理念都提到了“因材施教”的中國傳統教育理念。
“中國式家長”一直飽受爭議。
在不久前落幕的家庭劇《小歡喜》中,控制欲極強、要求孩子一定要考高分的媽媽宋茜就引起了很多共鳴。
最近看到個視頻,說小學生里一個班基本都會去補課,太卷了。
每個國家的教育,都是在一個復雜社會體系里的最終體現。
我們想改良它,首先就要去打破一些傳統,接納新的教育方式。
節目最后一期也將回歸中國課堂,反省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邊界認識,去觀察我們對下一代的寄托。
紀錄片最終傳遞了同一個關于“快樂童年”的答案,那就是——
關于成長,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打破傳統理念的束縛,去思考“教育”的本質。
少年強,則中國強。
這樣的紀錄片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