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50萬人打分8.5,這部桌面電影太驚悚了 -
你看過桌面電影嗎?
這種片子,沒有復雜的場景調度。
所有故事和人物,都圍繞一張電腦屏幕展開。
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
好萊塢已經試水很久了。
不僅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還開辟出全新的電影類型。
桌面電影,經常用來適配電子驚悚片。
想想生活中,人手不離的手機、電腦,以及街邊隨處可見的攝像頭。
這些電子設備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讓隱秘暴露在陽光下。
像大受歡迎的《解除好友》,就是以網絡隱私切入,拍出了細思極恐的電子入侵感。
今年,好萊塢桌面電影全面升級,
鏡頭不止局限在電腦屏幕上,還時不時從電腦跳到手機,再跳轉到攝像頭監控。什么實況照片、電子表、郵箱都一起參與敘事。
觀影過程,就像玩游戲一樣,有種通關打怪的沉浸感。
這部影片叫做——
《網絡迷蹤2》。
影片是2018爆款《網絡謎蹤》的續集。
前作曾刷新了桌面電影的數據記錄。80多萬美元的成本,換來7000多萬美元的票房。
豆瓣50萬人打分8.5,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5年后,續集騰空出世。
爛番茄新鮮度88%,觀眾好評90%。
豆瓣4萬人打分8.0。
同樣講了一個懸疑感十足的數字故事。
它講了這么一個事。
女主角朱恩,是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姑娘。
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去世,由母親一手把她帶大。
轉眼間,朱恩已經是個18歲的姑娘了。
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對母親家長里短的嘮叨,很是反感。
尤其在母親找了新男友的情況下。
她恨不得離倆人遠點,好讓耳根子清凈點。
某天,母親突然告訴她,自己要跟男友去西班牙玩一周。
這可給朱恩樂壞了。
天天開party、喝酒、唱歌、跳舞,玩得很是盡興。
一周過去,朱恩在宿醉中醒來,準備去機場接母上大人。
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母親身影。朱恩實在等得不耐煩,就給母親入住的酒店打電話詢問。
奇怪的是,酒店說倆人行李還在酒店呢,人卻不見了,他們也聯系不上。
聽完這番話,朱恩心急如焚、坐立不安,別再出什么事。
朱恩第一反應,就是聯系大人。
母親的朋友,讓她聯系當地大使館。
填了一堆表之后,告訴她要等待。
心急的朱恩,等不了了,決定自己上手搜索找人。
接下來,影片進入青少女電子推理模式。
她一邊找當地的跑腿公司,花錢找人去酒店,調監控錄像。
另一邊又登錄了母親男友的谷歌賬號,查看倆人曾經去過的地方。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母親男友的郵箱里,竟然有好多,跟其他女性的曖昧信息。
在這些曖昧對象的口中,他換了好幾個名字。
一會叫A,一會叫B,一會叫C,怎么看怎么像個騙子。
果不其然,朱恩用其中一個假名搜索了下。
查出母親男友,曾經欺詐女性錢財坐牢的新聞。
原來這是個殺豬盤老手了。
更驚悚的還在后頭。
朱恩找到一個,可以查看街道攝像頭的網站。
在這個網站里,她看到母親被當街綁架的錄像。
難道這是母親男友精心策劃的騙局?
為了騙錢,大費周折在異國他鄉演了出戲?
就在朱恩好奇,為啥沒人聯系自己,要贖金的時候。
反轉出現了。
母親男友被警方發現,并當場擊斃,但母親依然下落不明。
整件事的風向,變得更加不明朗不清晰。
這并不像殺豬盤啊。
又一重反轉出現。
母親的好朋友,突然意外死亡。
線索指向了自己的生父,他似乎并沒有去世。
那他現在在哪里?為啥不跟女兒見面?
他跟母親的失蹤,又有什么關聯?
原來,在這背后,還藏著一個出人意料的陰謀。
影片就在這多重反轉的劇情中推進,不到最后一秒完全猜不到結局。
影片不僅故事足夠燒腦,拍攝形式也很有意思。
前半部分的畫面,基本固定在電腦屏幕上。
展現女主是如何通過郵箱、地圖、網站、社交軟件,來尋找線索、順藤摸瓜的過程。
從中段開始,畫面反復在電腦和手機之間跳躍。
鏡頭從固定機位,演變成移動機位。
每時每刻都在改變觀眾的視點,從而外化女主角的情緒張力。
與《網絡謎蹤1》相比,這部續集的拍攝形式更豐富。
除了常見的電腦屏幕之外,實況照片、電子表、在線翻譯、同城跑腿、線上直播等都一起加入敘事。
可以說是腦洞大開,每一秒都意想不到。
更絕的是,導演竟然用語音電話的波形改變和人聲的高低反差,來塑造驚悚氛圍。
同理,主角用鼠標點擊網頁的速度,以及在不同窗口之間來回切換的頻率,強化了影片的懸疑節奏。
除此之外,影片還切中了與年輕人息息相關的議題——電子恐懼。
比如,當朱恩母親失蹤的事情,被媒體報道之后,網友展開了一系列猜測。
輿論風向,從開始的同情,演變為群體陰謀論,正好映射了現實網絡中的二極管亂象。
這說明互聯網時代,網友更想吃瓜、借勢發泄情緒,對真相并沒有那么關注。
網友最能吆喝的時候,往往是真相揭曉前。
等他們發現真相與設想相差甚遠之后,就像沒事人一樣,根本不會為自己的發言負責。
諷刺的是,互聯網給予了朱恩母親巨大的熱度,但最后只有朱恩自己在堅持尋找母親。
所以,影片最后是想提醒觀眾,互聯網時代,電子設備提供了生活便利,同時也模糊了真假界限。
網絡上的完美人設,有可能與真實身份,大相徑庭。
網絡上的輿論風向,有可能與真實情況,截然相反。
在魚龍混雜的互聯網時代,怎么判定,何為真何為假?
如何避免,真相被稀釋?
是每個年輕人,都要好好思考的議題。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