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一流的科幻,二流的敘事,三流的幽默 -
宏大而浪漫,感動卻意料之中
終于,在這個春意遲遲的癸卯年正月,電影院驅逐了寒氣,漸漸回溫。
與此同時,眾望所歸的《流浪地球2》載夢歸來,不僅打破了「續作爛尾」的國產片魔咒,還創下了「比第一部更好」的口碑評價。
今天,不吹不貶,1號想理性談談對于這部影片的真實感受。(以下內容含有些許劇透,請慎重閱讀)
一流的「科幻」
不得不說,《流浪地球2》很美。
盡管是一部十足硬朗的科幻片,卻拍出了行云流水的詩情與浪漫。
影片立足于一個傳奇又宏大的故事——
太陽極速老化、持續膨脹,一百年后將吞沒整個地球。
為了應對百年危機,地球聯合政府宣告成立。
人們規劃了浩浩蕩蕩的「移山計劃」。屆時,斗轉星移,萬臺行星發動機齊心協力,牽引地球展開長達2500年,歷經100代人的流浪……
從1到2,飄渺的「流浪」一詞,敞開了影片的無限張力。它把人的脆弱和宇宙的磅礴,乃至危難來臨之際,中國式的倔強與不屈,勾勒得淋漓盡致。
這不是人定勝天的「力挽狂瀾」,也不是「個人英雄」的橫空出世,而是一個古老的中國式寓言——「愚公移山」。
著名美學家葉朗先生在《美學原理》中是這樣形容這種宇宙感的——「與宇宙神交,是一種莊嚴感、神秘感和神圣感,是一種謙卑感和敬畏感,是一種靈魂的狂喜。」
盡管科幻大片的視覺設計始于西方,但「流浪地球系列」在師夷精湛技術的基礎上,卻脫胎于中國式的詩情想象。
相較于第一部,《流浪地球2》更加成熟宏大的畫面呈現,無疑是將千百年來華夏人對于宇宙、飛天、人與自然的無窮想象馳騁在了熒幕之上。
尤其是影片中巧奪天工的「太空天梯」設計,拔地而起,直往蒼穹,穿透星辰的光輝,抵達遙遠的月球。
無獨有偶,影片關于「月球墜落」的悲情片段設計,以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眾人協力對抗自然的精神,也十分符合中國傳奇故事的悲情想象。
莊周有「北冥有魚……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屈原有「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龍駕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一定程度上講,《流浪地球2》的寫作方向,與之異曲同工。
因此,1號認為,《流浪地球2》把中國科幻拉到了世界水準,實至名歸。
二流的「敘事」
不得不說,盡管這部電影「很美」,但在1號看來,它的敘事仍舊是二流的。
「3小時太長,要是再緊湊一點就更好了」,這是1號身邊多數媒體朋友的惋嘆。
「前半小時的『鉤子』不夠抓人,鋪墊太冗長乏味,時不時看看表,等第一個小高潮等得很焦急。」這是1號觀影時的真實體驗。
身旁一位跟家人一起來的40多歲大叔直接倒在影院松軟的座椅上呼呼大睡,更直觀寫照了這部商業大片在「商業」上做得其實并不如「類型」成功。
從人物塑造的角度來看,分散的故事線欠缺一股凝聚力——
影片中每個人物的情感其實都很飽滿,故事性十足。危難降臨之際,每個人物都爭分奪秒,在自己的軌跡上嘀嗒。
但即便是作為眾聲協奏的交響曲,仍舊應該有主有次,有輔有成,擰成一股力。
《流浪地球2》的問題就在于,人物與人物之間織得太過分散,每一個人物都是一個精彩的聲音,到最后收網升華的時候,整體張力卻達不到力度。這樣做就會導致,觀眾瞬間被影片兜出了好多個包袱,卻不知道該接住哪個,最后不得不全部囫圇吞棗、走馬觀花。
不僅如此,為了把每個人物撐到飽滿,還把整部影片的時間強行拉到了3個小時,內容上兜太滿的同時,還引起了生理上的不適。作為一部商業片,這種操作顯然不夠討巧。
假如能夠把串聯全局的繩索再收緊一點,或許影片的「可看度」可以更上一個臺階。
從情節設計來看,「意料之中」太多,「情理之外」太少——
誠然,充滿震撼的畫面令人連連稱贊,傳奇性十足的宇宙想象也令人欽嘆不已。但相較于真正一流的「大片」,《流浪地球2》卻還「差一口氣兒」。
「這口氣兒」在于,觀眾在整場影片中始終是「端著的」,像是坐了一輛穿梭時空的觀光游覽車,一路賞心悅目,卻難以調動身體終極的「驚顫反應」。
尤其是到了后半段煽情的時候,當宇航員們坐在月球上按下引爆器時,盡管觸發了意料之中的催人淚下,但感動之余卻也令人喪失了商業大片應有的「過山車式快感」。
畢竟這部影片的定位是商業大片,不是浪漫文藝片,如果情節設計能夠再跌宕起伏一點,一定能夠讓人更加沉浸其中,甚至淋漓盡致地站起來,直呼過癮。
而現在,多數場次的觀眾還只停留在文質彬彬地「掌聲雷動」階段。
多數情況下,「震撼」是一個褒義詞,但一部真正一流的科幻大片,除卻滿載的「震撼」之外,還應該激發更多過山車式的臨場感與趣味性。
而在這方面,顯然《流浪地球2》還難以全盤兼顧。
三流的「幽默」與「視角」
相較于視覺和敘事,影片在幽默感和視角設置上,顯而易見地更加遜色了幾許。
為了調動氛圍,影片鋪設了很多「爆米花笑料」——
比如初出茅廬的男主準備挺身而出保護眾人,卻被黑人小哥拉住。萬分緊繃的時刻,小哥猛不丁冒出了一句「咱還沒轉正,不享受醫療保險」。
盡管影院如期響起了咯咯的笑聲,但這種人工笑料卻無異于用玻尿酸填鼻子,看似飽滿了劇情,實則堆滿了塑料感。
與第一部情況類似,影片中隱形的「厭女腔調」仍舊飽受詬病——
從宣傳海報便能窺之一二,幾個主要角色,吳京、劉德華、李雪健、沙溢,都是男性。
即便象征性地點綴了幾位女性,其身份也是作為陪襯的「助理」、身體虛弱的「妻子」、以及需要被拯救的「女兒」,人物厚度和戲份都遠不及男性。
男人是英雄,是戰士。危難之際,是男性聲音高喊著「五十歲以上的人」自動出列,「女人」只是點綴在方列中的陪跑者。
實際上,與好萊塢類型片自古以來的「爹味兒」傳統不同,中國內地電影自古便有「女性傳統」。早期中國電影,無論是《神女》還是《馬路天使》,都立足于歌頌女性的覺醒。而今開辟好萊塢擅長的科幻類型片,《流浪地球》雖在大的價值觀上立住了所謂的「中式美學」,卻在性別敘事上,把好萊塢式的古早「厭女腔調」原封移植,未免遺憾。
來源:豆瓣熱門短評
如果沒有「五十歲以上出列」
影片中最燃的部分之一,便是沙溢喊出的那一句「五十歲以上出列」!
月球即將墜落,危及全人類的安全,為了挽救眾生,需要有一部分人站出來,憑血肉之軀引爆核武器,從而炸毀月球。而在此遲疑之際,中國人喊出了這句鏗鏘有力的「五十歲以上出列」,可謂感人至深。
同樣地,這也是最值得反復琢磨和爭議的話題之一,它幾乎可以作為影片中細密編織的許多煽情段落的代表,這種煽情的含量在多數視覺大片中并不多見。
贊同它的人,認為這是一種獨有的中國式精神——
這種精神在前幾年便很流行,比如《紅海行動》《戰狼2》等新主流大片。
一定程度上講,《流浪地球2》一脈相承了類似的核心價值觀,通過「科幻大片」題材來輸出「中國主流精神價值」。
質疑它的人,主要有兩種聲音——
一是,我們應當頌揚這種「中國式犧牲」嗎?
二是,一部充滿「賽博美學」的科幻大片,需要用刻意的「煽情」來提升內核嗎?
如前分析情節設計時所述,1號認為,影片太過厚重豐富的人物情感刻畫,會干擾影片的敘事緊湊度;「意料之中」的感動部分太多,也會沖散賽博美學中「意料之外」的身體審美快感,使得影片從「科幻大片」拐向另外一個抒情的方向。
無獨有偶,當一部影片在價值觀構建上,利用極致的煽情手段來強烈推舉某種集體情懷時,其馴化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
不過,以上關于「價值觀」以及「煽情」的呈現,1號并不想蓋棺定論。都是理性探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希望還有下一部
從數據來看,《流浪地球2》票房名列前茅,豆瓣評分8.3,實屬佳績。
導演郭帆在面向媒體的采訪中,也多次透露關于《流浪地球3》的各種想法。
如今,關于《流浪地球2》的爭議與《流浪地球3》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1號認為,只有《流浪地球3》真的上映,「流浪地球系列」的口碑才會真正立住陣腳。
來源:藝恩數據
畢竟,觀眾對于「流浪地球系列」的爭議,是建立在對于1的一眼驚艷和2的出奇超越之上的。
四年前,《流浪地球1》橫空出世,雖有瑕疵,但其制作之宏大,以及立意之奇美都足以令人驚喜,許多觀眾都將它視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希望;如今,《流浪地球2》打破了眾多大IP「再而衰竭」的魔咒,不僅拍得好,而且多數人都認為它比上一部拍得更好。
正因如此,如今的「流浪地球」站在了爭議的風口浪尖。贊許它的人們認為,它的兩次成功足以在「中國科幻里程碑」上立住陣腳;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聲音認為,它的成功只是在初嘗螃蟹的基礎上達成了再次超越,真正「封神」還不足以。
因此,似乎只有《流浪地球3》的上映才能讓這個系列的水準真正浮現。它將不再因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被加以光環,也不再因參照物較少而被質疑水準,而是將作為一部普世的商業片被直觀地褒貶。
1號結語
不管怎樣,在這個春意尚遲的癸卯年正月,重整旗鼓的電影院與再度出征的「流浪地球系列」相互成就了彼此。讓落塵多時的影院添了諸多人氣,讓光影流轉的時代多了些許思考和期待。
其一流的科幻水準背后,定然深藏著一代中國電影人在寒冬臘月里默默耕耘的汗水與堅持不懈的付出。
在此,1號愿向每一位堅守創作的電影人致謝!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