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拍攝大決戰,有人說不拍林彪,楊尚昆:東北的仗是誰打的? -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的電影《大決戰》,在全國范圍內掀起熱潮,這部戰爭史詩歷時數年制作完成,動員了13萬軍隊參加拍攝,無論是特型演員的挑選,還是戰爭的大場面,影片都無可挑剔,至今仍被譽為“空前絕后”的軍事鴻篇巨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經濟政治文化各領域出現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中國電影事業也迎來新的春天。1986年,中央提出要將三大戰役搬上熒幕,以記錄1949年這個偉大的轉折點,中央軍委經過研究后決定將這一個任務,交給八一電影制片廠,并指示:不僅要拍成,還要拍好。
拍攝三大戰役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涉及多個方面和細節,首要的難題便是劇本,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對這件事十分上心,多次召見主創人員進行研究討論,他說:“我只要你們拿出來一個好的劇本,《大決戰》一定要能站住腳,劇本不好就不拍,直到改好為止。不要只算經濟賬,花錢多不怕,就算拍出來沒人看也不怕,我們這是還原歷史,重現歷史,還能讓現在的年輕人了解我們黨和軍隊,我看是十分值得的。”
在劇本創作中,最為棘手的就是寫不寫
有人擔心片中出現林彪會有麻煩,主張不寫林彪,有人提出對林彪一筆帶過,出現他一兩個側身鏡頭就可以了,更有甚者提出把林彪塑造成反面角色。工作人員們你一言我一嘴,對林彪的熒幕形象有了嚴重的分歧和顧慮,始終無法形成一致的意見。在劇本創作的過程中,只要遇到與林彪有關的情節,眾人就不知所措,到底寫不寫、拍不拍林彪,主創們誰也沒有定論,也不敢定論。
八一廠把這個問題上報給了楊尚昆,楊尚昆力排眾議:“劇中一定要有林彪,如果不寫林彪,那當年東北的仗是誰打的?不能因為一個人后來變得不好,就把他從頭到尾都寫成壞的。林彪我們要寫,而且要實事求是!我們要是不寫,東北戰場的決戰就會受到觀眾的質疑!”也正是因為楊尚昆的首允,這才有了后來《大決戰》一片中十分令人深刻的林彪形象。
隨著劇本定了下來,八一廠以全國海選“自愿報名、試戲選拔”的方式選拔演員,主要角色要做到形神兼備,經過長時間的選擇,幾位關鍵人物全部敲定,古月的毛主席,盧奇的
當時很多演員不愿意演林彪這個角色,演的不好容易被批評,演的太好會入戲太深,產生“情感”易主,最終林彪這一角色花落到黑龍江雞西市藝術劇院演員馬紹信的身上。
馬紹信剛開始在試戲的時候,想起以前林彪的“過錯”,不敢放開手腳表演,整個人表現得十分僵硬,楊尚昆聽說馬紹信的問題后提醒他:“你只管按照劇本演繹,不用有太多的心理負擔,我們演的是建國之前的林彪,不能因為他曾經做過壞事就抹去了他所有的好。”
有了楊尚昆的這段話,馬紹信放下了心里的大石頭。為了能讓馬紹信更加了解林彪的形象,工作人員特意找來林彪的一些身邊人。
在林彪的秘書,林彪的女兒,以及東北野戰軍作戰科科長,副科長,保衛部長等人的幫助下,馬紹信對林彪的性格內向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他的內向不只是木訥寡言,平時也鮮少做手勢,大動作也不多。一成不變的臉上很少能看到情緒的起伏,通常他在營地都是獨自一人盯著戰略地圖,他對地圖上的地形了如指掌。如果說要拍攝一些細節的話,那一定是吃黃豆,林彪這個人沒有什么別的愛好,唯獨對黃豆情有獨鐘。
馬紹信把這個細節完美地融入進去,電影里,每到戰事緊急的時候,馬紹信就會捏著一把黃豆,表現出林彪深思熟慮的樣子,這個小小的動作,一下子讓人物的形象生動了起來,完美地還原了當時緊張的作戰氛圍,還原了有血有肉的林彪形象。
事實證明,馬紹信飾演的林彪是成功的,他成為了《大決戰》一片中最為出彩的人物之一,以至于楊尚昆看完試播后,當場說道“林彪呢?林彪呢?”馬紹信趕忙迎上去,只見楊尚昆緊緊地握住了馬紹信的手,以一種復雜而沉重的感情看著他。林彪的女兒林豆豆也對馬紹信的演技十分認可,她說:“你長得像我堂兄,而我堂兄十分像我父親。”
《大決戰》播出后,大獲成功,好評如潮。三大戰役被演員們生動形象地呈現在熒幕上,以影像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崢嶸歲月。觀眾們欣賞了影片也重溫了歷史,既還原了史實,又能感受到影片人物對話的生動有趣。江澤民同志在看完《大決戰》后,贊嘆的說“歷史人物在一生中有許多變化,《大決戰》在這方面的創作經驗是非常成功的”。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