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口大喇叭」到網絡「新寵」,縣級電視臺翻身了? -
在爆火的各種“返鄉劇”中,我們常見主人公憑借優秀才華振興家鄉,希望現實中也是如此。讓縣級電視臺真正恢復到“鄉聞近里,見聞通達”,也許不止需要智慧,還需要勇氣。
作者 | 布赫
編輯|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縣級電視臺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這個話題今年被擺上了桌。
“拯救電視節目”和“拯救電視臺”其實屬于一個問題。
從1975年,甘肅省莊浪縣購回全縣第一臺黑白電視機轉播中央臺節目的那一天開始,縣級電視臺的歷史才算正式開始。
在此之前覆蓋全國縣市的廣播站才是國家覆蓋的傳媒基礎。
1955年,國家開始在縣級設立廣播站,逐漸建立覆蓋全國農村(重點)的有限廣播覆蓋網,其時代背景是彼時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多數。直到19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電視機的逐漸普及,縣級電視臺開始取代廣播站。
1983年,我國施行“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方針,全面推動縣級電視臺的發展。許多縣級單位紛紛建立自己的電視臺,播出自辦節目。
2000年之后,隨著媒體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縣級電視臺在時代中逐漸轉型,“融媒體中心”取代了傳統的“電視臺”稱呼,縣級單位此舉旨在提升自身主流媒體的地位,適應新媒體環境。
2010年代之前,“縣級電視臺”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基層思想文化宣傳,各個縣級電視臺主要以播報縣域時事新聞為主,兼以地方群眾娛樂生活為輔,如大家喜聞樂見的“點歌放送”以及“影視劇聯播”。前者尚可,后者于知識產權尚未得到足夠重視的年代,屢屢讓人大開眼界。
我就親眼看過許多“三無”影視劇在某些縣級電視臺播放——
客觀地說,作為理論上的文化主管部門,縣級電視臺此舉也在豐富當時尚顯貧瘠的地方群眾文化生活。
此后隨著文化知識產權的普及和文化部門的監管,這種現象如今已經絕跡。而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2010年代后,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各種視訊網絡平臺的發展,互聯網文化已經滲透到中國每個被網絡覆蓋到的地方。
只要能上網,能交流,誰都可以在新興媒體上與別人互動,看影視劇也不再依賴傳統媒體。
此時擺在縣級電視臺,乃至“電視臺”這個傳統行業面前的問題逐漸變得深邃而嚴峻。
無論是“電視臺”還是“融媒體中心”,如何抓住觀眾,提升節目質量,不僅關系到地方文化發展,也關系到相關從業人員未來的命運。
01
我國目前有2844個縣級行政區,除去977個市轄區外,所有縣級市、縣、自治縣和旗、自治旗等縣級單位都擁有相應的縣級電視臺。
而目前這2000多家縣級電視臺,都幾乎處于收視率偏低、難以為繼的狀態。有些地方的縣級電視臺收視率幾乎為零,由于電視臺工作人員收入基本靠財政補貼,而當地財政近些年持續拮據,因此工資按時發放已近困難。
這個現象不僅是縣級單位,許多省級電視臺也存在類似問題。這導致部分電視臺員工無心工作,或辭職或躺平。
至此,問題就涉及到“用戶體驗”的根本性需求,即根據全國全年電視開機率僅為30%的統計數據,說明“看電視”已經不是民眾生活的必需。這30%中絕大部分占比,還要給到數字電視各類客戶端中的影視節目,真正看電視頻道的觀眾少之又少。
具體到縣級電視臺觀眾分流,這個數據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縣級電視臺都是這種情況。比如浙江湖州安吉縣的縣融媒體中心,該單位在2023年營收達到驚人的6.67億元。
不過出現這種現象的背景攤開看,不難發現原因:
根據2022年安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該縣當年已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2.7億元,財政總收入高達109.69億元。
地興、人富、眼界開闊。
在全國范圍內,很明顯大多數縣(包括市)的財政收入都無法與安吉縣相提并論,該縣融媒體中心去年的營收自然也無法復刻。
在缺乏區位優勢的同時,“內容”也是一個必須考量的因素。
隨著時代發展和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普及,無論是否稱為“融媒體中心”,轉型依然要以內容為主。縣級電視臺,乃至上一級電視臺都普遍存在“觀眾對節目無感”的問題。
限于有限的資源條件和環境劣勢,還有千篇一律的節目內容,很多地方的縣級電視臺都陷入了“惡性循環”——
經費不足,只能靠廣告支撐。
這讓縣級電視臺在廣告商面前沒有選擇余地,導致大量假冒偽劣產品的廣告充斥在每天的節目中,不僅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也讓群眾對縣級電視臺更添惡感。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賣藥廣告循環播放”的奇特現象,讓一些縣級電視臺幾乎成為廣告傾銷地。
至于當地群眾想要看的新聞則更多具有抽象意識,考慮到大部分縣區地域狹小,當地人對當地事口口相傳,幾乎不存在秘密,那么縣級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假、大、空”的節目內容只能讓人更加無感。
因此凸顯出的問題很清晰:
全國目前2099家縣級融媒體中心(截止到2023年統計數據),以一家縣級電視臺在編人員的平均中位數(資源源于網絡)計算,該行業大致的從業人員就有2099*58=121742人。大量的人員開支也是地方財政難言的隱痛。
更讓大家難過的是,平時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鄉親”們,早已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低頭族”——
網上什么都有,為什么要看你?
02
目前我國智能移動端大約有12.8億臺,簡單地說就是有12.8億部智能手機用戶,這意味著我國國內絕大多數人已經成為新媒體用戶。
在日前公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992萬人,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
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手機網民占比達96.3%。龐大的內地互聯網用戶隨時可以跨越空間和地域,接收各類資訊的沖擊。也能在第一時間把眼前事通過網絡迅速傳播到每個角落。
全民互動、信息共享是網絡發展的必然。人們也樂于在互動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普及的影響直接導致傳統媒體的逐漸沒落。
除了少數老齡群體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不高,主要以觀看電視節目為主要娛樂方式外,大多數人已經成為手機自媒體的忠實用戶,由此,觀看電視的人也就越來越少。
同縣級電視臺乃至電視臺命途相同的,還有傳統的廣播媒體及報刊雜志行業,在歷經二十年的互聯網沖擊下,這些傳統媒介的受眾也在肉眼可見的減少。
上述媒介如今都在靠攏網絡,通過網絡平臺承載繼續傳播。如著名的某雅廣播,完全以商業化經營各種廣播類節目,電子書等相應產品更是不勝枚舉。
在省級電視臺都必須同步捆綁網絡適應十幾億手機用戶的情況下,縣級電視臺的生存態勢前景更加迷茫。
誠然,地方媒體如電視臺等節目內容的制作和審題,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固然不會犯錯,但同時意味著沒有觀眾愿意收看。節目創意的保守自封和僅僅將“電視”作為一種輸出端口的意識,也間接導致“網民”數量對比電視觀眾數量呈壓倒性態勢。
以前礙于信息交流阻滯和精神生活匱乏的時代,尚能通過電視節目“鎖”住觀眾的時代過去了,許多傳統媒介固守的陣地已然在僵化中逐漸丟失。
對于一些相對規模較大的地方(省)電視臺而言,其人才和資金的儲備相對還能夠扛住傳統媒體必須面對的寒冬。
其他地方則不需多言。
如何增補節目提升自身生存價值?
似乎也已經讓具備危機意識的電視人率先帶頭開啟了新時代的征程。
03
近日,上海東方衛視宣布:
將于10月14日起在黃金時段推出全國首個日播微短劇展播帶“品質東方·微劇場”,首批展播《金豬玉葉(第一/二季)》《師傅》《趙小姐的日記》《執筆》等12部精品短劇。這也意味著,此前只能在網絡端觀看的多部微短劇將登陸電視大屏。
這意味著困擾諸多電視人的問題暫時得到部分緩解:
讓網絡上播出的熱門文化產品出現在電視上,此舉可視為“救市”的一種方式。
那么如果省級電視臺可以做到這種節目改革,縣級電視臺又該如何自處?
據報道,目前中國已有近700家縣級電視臺停播或關閉,另有近2000家縣級電視臺面臨倒閉風險。
這里先提供一份電視的銷售數據:
2023年,擁有3億多人口的美國,其電視機銷售高達4000多萬臺。中國擁有14億人口,電視機銷售量僅為3656萬臺,同比2022年下降8.4%。
不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多,開機率越來越低,電視節目收視時長不斷下降。從省級到縣級,電視臺的生存空間一直面臨巨大的挑戰。
有人吐槽說現在電視與互聯網結合讓“開機難”與“難開機”并存——
當然,這也是電視行業受限的原因之一,在此不可不提。
一臺電視機要配機頂盒,遙控板好幾個,打開電視機本身就是個“技術活”。好不容易看個電視,廣告滿天飛不說,節目經常被中斷,等換頻道時,電視機上提示專門定制的節目還要自費VIP,這讓原本就是少數的老齡觀眾群體“望機興嘆”,索性關機。
再加上長久以來,各地電視臺節目同質化嚴重,內容空洞難有新意。相對于目前各種新穎的網絡文化產品,這種昔日曾被設想覆蓋全國提升人民審美情趣的媒介如今處于尷尬境地。
廣告商是文化媒介(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得以繼續傳播的助推,誰的用戶多就投誰。幾乎流失殆盡的電視行業等傳統媒介需要助推,引入“新能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打造觀眾愛看的節目,并推倒“程序阻礙”。
微短劇等熱門文化產品進入電視節目,也許能讓人有耐心“解鎖”電視機的開機程序。
但“電視節目”該是什么樣?如何提升觀眾的觀看興趣?
這些問題對于電視臺,包括已經瀕臨生存絕境的縣級電視臺而言,更加亟待解決。
國家倡導“四級聯辦”,覆蓋全國地區的設計中,縣級電視臺存在的最大意義是“鄉聞近里,見聞通達”,新媒體時代崛起讓這種理想受挫了嗎?
客觀上并沒有,只是“見聞通達”的主體轉移到了智能手機上,真正應該做到這一點的縣級電視臺卻遲滯落后,加之各種市場因素的干擾,“看電視”作為文娛消費價值體現越來越低。
我們不應忘記,任何文化載體背后都是“人”在維持。
缺乏了“人”為本的基礎文化鋪陳建設,不但背離了初心,也會導致從業者大量流失,反向影響到一個行業的正常發展。
在爆火的各種“返鄉劇”中,我們常見主人公憑借優秀才華振興家鄉,希望現實中也是如此。讓縣級電視臺真正恢復到“鄉聞近里,見聞通達”,也許不止需要智慧,還需要勇氣。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