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柏“復活”愛女 啟發行業新方向 -
近日,曾為孫燕姿、郭富城、鄭秀文等歌手制作專輯的知名音樂人包小柏表示,如愿用AI復刻出了“數字女兒”,可即時響應問話。前陣子包小柏妻子生日時,一家三口還一起唱生日歌,他感慨:“AI就是寄托思念的工具,也是一種對思念的表達方式。”
據了解包小柏的女兒包容生前患上了一種罕見的血液疾病。包小柏曾為女兒捐獻骨髓,但由于強烈的排斥反應,移植手術失敗了,包容最終于2021年12月20日去世。
此后,思女心切的包小柏退出娛樂圈,專心攻讀博士,通過AI技術讓女兒在數字世界復活。據悉,包小柏還準備投資全息影像技術,希望有生之年能把女兒“做出來”。
包小柏與逝去的女兒重逢,讓不少人立即聯想到了《流浪地球2》里劉德華飾演的圖恒宇。其實這種設想在影視劇中很常見,比如《生化危機》系列中的紅皇后,就是科學家父親通過光影“復活”了自己的愛女。
從虛構的影視作品走入現實,包小柏“復活”女兒這件事情在網上引發了極大的關注。一方面,輿論一面倒地被父女情深所感動,另一方面則是一個啟發,有大量的網友在詢問技術來源,試圖用同樣的方式,與自己失去的親人,有機會能再見面。
有需求,就意味著巨大的商機。
早在2020年,一家韓國的電視臺就推出了一部叫做《與你相見》的紀錄片,講述了一個技術團隊利用8個月打造的VR(虛擬現實)系統,幫助一位母親與已去世女兒重逢的故事。
這家公司從委托者張智星那里收集了她女兒娜燕的照片、聲音等數據,還向全國尋找相似的小孩扮演VR演員,模仿娜燕生前的一舉一動,最終制作了一段娜燕與母親重聚的短片。當戴上VR頭盔,在虛擬世界里,母女重逢了,當母親看到朝思暮想的女兒后,當場泣不成聲。
這則紀錄片的播放量高達800多萬。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視頻只有韓語字幕和旁白,但評論區的留言,不僅有韓語,還有英語、俄語和日語等。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網友,紛紛表示“太感人了”。
這充分證明了,對逝者的懷念,是全世界人類共同的情感。
復原逝者的形態和聲音,現在在技術上早已經不是難事。短視頻平臺上已經涌現出不少類似李玟,張國榮向粉絲發出問候的視頻,這些過世明星經過AI處理后,不說以假亂真,卻也算得上相對生動的效果。類似用陳建斌,六小齡童等明星的聲音,建立音軌進行大段臺詞講述的技術,通過一臺手機就能輕而易舉地達到。因此也有一些網友尖銳地指出,包小柏這一套技術并不難。
據報道,此前在電商平臺上就有部分商家推出了AI“復活”親人服務,而不俗的銷售量也讓大家看到對此類Ai技術的強需求。
巧用科技元素的這類真人秀節目將來或許會有非常大的內容空間。
普通人來不及說的話,來不及做的事,生前沒有解開的心結誤會,所有遺憾都將跟吃了后悔藥一樣,通過科技手段一一解決。
AI元素,智能元素在這幾年的綜藝節目中不曾缺失,從《明日之子》魔音賽道的“荷茲HeZ”虛擬選手,到《最強大腦》中的人機對抗,到《我是未來》人工智能成為“主咖”,再到《元音大冒險》各種明星的虛擬人形象,湖南衛視的主持人小漾…..
這些年觀眾在節目里總能看到,人工智能、AI元素的“閃現”,但他們并沒成為節目的主立意,而是增色添彩的元素。
但從現階段來看,AI技術在綜藝節目中的運用,更多的是后期提效,以及縮減成本。此前龔宇在演講曾講到,AI技術在綜藝后期的革新是歷史性的轉折,會大大提高剪輯效率,或將重新架構節目后期制作的流程和人員配置。以綜藝節目后期制作為例,AI在優化化制作流程,在解決海量素材處理、人工素材檢索等所帶來的低效率、高誤差等問題上表現不俗。
AI技術誠然推動著綜藝內容的產業改造與升級 ,但內容創作者可否從節目立意之初就思考,如何運用科技展現美好未來,讓大家切實感受人工智能給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
輿情官認為,無論是VR還是AI,科學技術可以助推綜藝內容形態的創新,未來,觀眾的情感,思念或許有更豐富的想象空間,可實現可寄托的空間。
但其運用中產生最大的困難,是如何真實地互動,而不是簡單的程序設定。
不過,一旦涉及到人,法律層面的風險同樣也無可回避。肖像權侵犯、隱私數據保護、AI詐騙……底層技術的進步也催生出了巨大的灰色地帶,親人“復活”類節目有空間,當然也有風險。
目前既無專門的監管條例,也沒有自發形成的行業標準,因此,從業者們都處于謹慎探索的狀態。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