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炸裂高潮迭起,買它買它 -
隨著“光影共享,文明互鑒”的主題暢享網絡,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與眾多影迷重逢京城。組委會公布了一組名為《春回大地》的主視覺海報,這意味著春日來臨,生機勃發,我們終將在漆黑的幻想中共賞光影的魅力。
春日當下,本屆北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不僅有肆意的、奔放的、審慎的、游離的、松弛的、含蓄的情感宣泄,更有人間的鬧劇與世俗的悲劇。
入圍影片《追兇》(《惡世之子》)便是后者所描述的這一種類型,該片是《降臨》《記憶碎片》制片人的最新作品,由豆瓣8.8高分的《荒蠻故事》的導演達米安·斯茲弗隆執導。
前作《荒蠻故事》曾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和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其不俗的執導能力讓新作《追兇》(《惡世之子》)受到廣泛關注。據悉,導演達米安·斯茲弗隆將會在北京電影節期間來到北京與大家交流。
作為本屆為數不多的犯罪兇殺電影,《追兇》(《惡世之子》)帶給影迷完全不同的觀影體驗,讓觀眾看到了更加多元化的北影節。
在達米安·斯茲弗隆的前作《荒蠻故事》中,我們能到看到影片中的黑色幽默與極致荒誕。與其說是短片故事的雜糅合集,不如看作一場靈魂洗禮的盛宴,它涵蓋了人性、社會階層、生死、權力等眾多元素。
相同的風格延續至《追兇》(《惡世之子》)當中,我們仍然能看到導演對于人性、社會以及生命的探討,在不對等的權力關系下,施壓者與受害者之間存在著難以磨滅的鴻溝。
影片《追兇》(《惡世之子》)講述了一個復雜社會脈絡下的探案故事,兇手在殺害眾多遇難者后逍遙法外,年輕女警艾麗諾憑借敏銳判斷逐漸接近真相,而這個過程卻一層層揭露出人性的矛盾與社會的荒謬。
不同于傳統的社會派推理電影,《追兇》(《惡世之子》)的敘事文本并非關注于案件本身的驚險程度,而是探求案件背后的社會議題。
在如此一部有關「復仇者與被復仇者」的電影中,存在許多具有爭議的傾斜關系:例如兇手與遇難者、上司蘭馬克與女警艾麗諾、邀功的警察與被誤判的嫌疑人、暴力與平和等等……社會規訓所造成精神馴服,驅動復仇者行動的根源并非來源于對被復仇者的仇恨,更是對所代表階層、利益的敵視。
艾麗諾雖然是警方的代表,但仍然身處在荒謬社會的弱勢對比之下。她沒有辦法在絕對權力的制約下,追尋內心的正義,甚至無法保證自身的安全。
因此,她對于案件的推理分析以及對民眾、兇手的理解,都是基于自己設身處地的付出,并且能夠在打破生活規訓的模板之下發表合理的訴求。
正如蘭馬克對于「權力」的定義那樣說道:在應得權力之人和崇拜權力之人之間存在分歧,這注定是一場永恒的戰斗。
女警艾麗諾和兇手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并無差異,他們都站在道德與法律的交錯口,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抗議,奮不顧身的加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
值得一提,影片《追兇》(《惡世之子》)雖然將故事架構在傳統警匪類型片的模式之上,但并沒有選擇以純粹商業片的拍攝手段進行展示,而是以平淡的講述節奏向觀眾展示一個真實的世界。
觀眾能夠在劇情的反襯下看到無比荒唐的結尾,廣闊社會背景下的推理過程被賦予了道德思辨的內涵,即便“追兇”的過程并沒有帶給觀眾過多的懸念,但是在女警與兇手的對話中升華了主題內核,給觀眾留下了對人性的極致感慨。
我們發現,女警艾麗諾和兇手迪恩有著同樣糟糕的過往。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同程度遭遇了本該關心愛護他們的家人的傷害,這種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深重地影響著他們的一生,也塑造了他們的人生。
女警艾麗諾不斷逃離童年陰影的籠罩,最終掙脫吸毒、打架、盜竊的泥沼,其內心當中「向善的本意」推動她走向正軌。而有著同樣原生創傷的迪恩則沉湎在悲痛的過往中逐漸走向自閉,不斷積累怨念與恨意,最終成為十惡不赦的罪犯。
命運給予他們不堪的過往,但他們仍然可以選擇未來,人性本無善惡,選擇的力量最終使人性面臨善惡之選。面對原生家庭的影響,面對從小受到的創傷,走向善惡兩面都在一瞬間,我們終要如何選擇,這個選擇又如何與過往的傷害達成平衡?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不可否認,選擇是有力量的。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