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差評如潮中國票房也撲街!今年最賠錢的好萊塢大片《小丑2》是大爛片嗎 -
好萊塢本年度最大的慘案電影,西方媒體和觀眾口中的“超級爛片”《小丑2:雙重妄想》,10月16日(本周三)在國內院線上映了。
兩個月之前,可能很少有人會相信,這樣一部萬眾矚目的10億美元票房種子選手,令世界漫畫電影觀眾、好萊塢影迷、Lady Gaga粉絲翹首以盼的“超級續集”,會撲得如此慘烈。
萬眾期待,但史詩級撲街
2019年,由托德·菲利普斯執導的犯罪電影《小丑》橫空出世,既以全球逾10億美元票房打破R級片紀錄,創造商業奇跡,又榮獲威尼斯主競賽金獅獎和奧斯卡影帝(華金·菲尼克斯)兩大重量級榮譽,摘得世界電影藝術的桂冠。
《小丑》成功的要點,是其在好萊塢漫畫電影中“向內深挖”的革新性——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雖然基調黑暗嚴肅,但本質上仍是“英雄打壞人”的好萊塢經典故事,與之相比,《小丑》無疑走得更遠。
影片雖基于《蝙蝠俠》系列的著名反派角色創作,但片中既無飛天遁地的異能,甚至也沒有正反派間緊張刺激的動作戰斗,而是徹底成了一部社會犯罪心理劇,探究這位“犯罪之王”如何成為小丑的黑暗根源,其殘酷入骨的批判性和極具“蠱惑力”的情緒宣泄價值,不僅革新了好萊塢漫改商業電影的調性,更成為了全球憤怒青年的代言者,被推上神壇。
五年后,菲利普斯和華金重聚首,近年來深耕電影的歌壇巨星Lady Gaga加盟飾演另一位經典反派“小丑女”,制片預算也從前作的6000萬美元飆升至2億美元。可以說,前作的輝煌,陣容和制作,以及華納公司重注的決心,不能不將外界對《小丑2:雙重妄想》的期待值拉到頂峰。
9月初,作為前威尼斯金獅獎獲獎電影《小丑》(2019)的續集,也作為原本最受期待的年度好萊塢商業片之一,《小丑2》同前作一樣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但當時的評論表現并不理想,已經令片方和觀眾有所不安——不過其實首部《小丑》雖獲電影節認可,但在英語媒體中的評分也不高,所以暫時也不算什么大問題。
但《小丑2》10月初在北美等多個主要市場公映后,命運和《小丑》就大不相同了:首先是原本已經搖搖欲墜的口碑一瀉千里。媒體評分方面,影片爛番茄新鮮度32%,MTC評分45分;其次是觀眾評價甚至更糟糕,爛番茄爆米花指數僅為32%,IMDb評分5.3/10,Letterboxd評分2.5/5,CinemaScore觀眾評分僅為D級,創下該平臺漫改電影的歷史最低。
媒體和觀眾口誅筆伐,帶著《小丑2》的票房也大幅不及預期。本片目前北美上映兩周,累計票房5385萬美元,甚至比不上前作兩天的表現;全球累計票房1.67億美元,也是極為慘淡,最終能否觸及3億美元都不好說,對比前作超過10億美元的巨大成功,堪稱慘案。
據各大媒體報道,《小丑2》有可能給華納帶來1.5億美元以上的虧損,成為2024年好萊塢最賠錢的電影。
綜合評分和票房能看出,在普通西方觀眾眼里,《小丑2》簡直要和《蜘蛛夫人:超感覺醒》這種最爛漫改電影坐一桌了。
即使被廣泛批評的“冗長臃腫”“平淡無聊”“缺少刺激”“自戀”這些缺點真實存在,《小丑2》的風評能低到這種程度,還是有些令人難以想象。
所以在國內引進之前,中國觀眾對《小丑2》最大的好奇就是:這片子究竟得爛成什么樣,才能落得如此人人喊打的境地?
看完電影之后,我們想說:《小丑2》固然有許多缺點,但并非爛片,但至于為什么能激起觀眾如此大程度的不滿——是因為觀眾的預期和創作者的意圖產生了巨大錯位,更直白點說,是導演蓄意冒犯了前作的核心觀眾。
《小丑2》是一部“反小丑”電影
在首部《小丑》結尾,末流喜劇演員亞瑟·弗萊克(華金·菲尼克斯 飾)因在電視直播中以“小丑”形象槍殺主持人而被捕,同時也成為哥譚市反叛者們的精神偶像。《小丑2》的故事則延續前作,亞瑟進入了臭名昭著的“阿卡姆瘋人院”,院中,瘋狂崇拜小丑的女人哈莉(Lady Gaga 飾)和亞瑟邂逅,開啟了轟轟烈烈的“雙瘋之戀”。
他們合伙越獄,被警察抓回后又相互纏綿。在愛情的滋潤下,第一次擺脫孤獨的亞瑟,越來越接納自己“小丑”的身份。
與此同時,亞瑟即將因謀殺受審。律師的辯護策略是主張亞瑟人格分裂,即癲狂的“小丑”是亞瑟的另一人格,并以此脫罪。
在接下來的三次審判中,檢察官哈維·登特(后成為《蝙蝠俠》中的經典反派”雙面人“)努力想要證明亞瑟并無第二人格,亞瑟則愈發激昂,解雇律師,畫上小丑妝容為自己辯護,贏得庭內庭外無數粉絲追捧……
但在最后一場審判中,首部被亞瑟放過的殘疾人蓋瑞出庭作證,激起了亞瑟的愧疚和自慚,他意識到“小丑”這個邪惡偶像的身份并不真實,只不過是自身為了排解壓抑后虛構出來的假面。所以,即使亞瑟知道繼續扮演小丑能收獲萬千追捧,也最終選擇了心中作為普通人的善良和脆弱,當庭承認自己沒有第二人格,“小丑”不存在。
哈莉不能接受光芒萬丈的小丑其實只是懦弱平庸的亞瑟,憤而離開,看見偶像坍塌的無數信徒則陷入精神混亂。最終,一名瘋狂崇拜小丑的青年獄友捅死亞瑟,割開了自己的嘴角,成為了新的小丑。
如果《小丑》說的是“黑暗的哥譚社會如何將亞瑟變成小丑”,具有大反派黑化的恢弘氣派,令觀眾期待看到“犯罪之王”如何在續作中更加飛揚跋扈、以純粹的深淵之惡掃蕩一切,《小丑2》卻致力于證明戲里戲外小丑粉絲們的狂熱崇拜只是幻覺,將小丑還原成亞瑟——一個沒有萬丈光芒,而只是被社會和命運傾軋、用暴力來掩飾懦弱的底層可憐人。
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小丑2》對“小丑”這一邪惡偶像的運作,那就是祛魅。但這種祛魅,是大多數首部《小丑》的影迷們難以接受的。
這里涉及到一個對首部《小丑》成功原因的判斷:10億美元的票房對應數億電影觀眾,《小丑》能獲得如此巨大的商業成功,是因為“批判犯罪電影”的屬性?是其模仿新好萊塢經典(如《出租車司機》《喜劇之王》)的復古藝術風格?還是因為它是一部“小丑”電影?
顯然,是影片“黑深殘”的情節和氛圍、對社會憤怒的批判態度、“小丑”自身的超高魅力和人氣三者珠聯璧合,才造就了首部《小丑》的神話。
黑深殘的社會批判電影并不罕見,不與超英反派電影這一類型結合,根本不可能有這么高票房,而且藝術上也其實顯不出特別的突破性;同時,沒有“小丑”在漫畫中的過往形象作為補充觀眾情感認知的隱性背景,電影也不可能為華金瘋癲的表演創造合理的發揮空間;如果不是小丑,而只是一個普通人的黑化,電影也不可能那么具有震撼力和煽動性。
再加上前作中少年蝙蝠俠的出場,續作官宣新“小丑女”Lady Gaga的加盟,這些信號無一不告訴觀眾,《小丑2》很有可能繼續在小丑的角色發展方面推進發展,使之愈發癲狂、具有破壞性。簡單來說,就是“小丑在續集里要搞大的”,才是觀眾最想看的——最好開啟新的“蝙蝠俠-小丑”史詩對抗,至少也該是小丑和小丑女合伙摧毀哥譚,才叫過癮。
結果《小丑2》做的,就是把觀眾的預期砸了個粉碎。
全片的情節就是亞瑟住了一段時間瘋人院,談了一場戀愛,參加了采訪和庭審,中間還穿插著反映亞瑟心理活動的幻想橋段,以及他和小丑女的歌舞連唱——亦真亦幻,難以捉摸,似有深意,致敬迷影,但唯獨缺少漫畫電影粉絲愛看的東西:英雄和惡棍的你來我往,或是小丑和小丑女聯手搞大計劃破壞、煽動群眾、制造哥譚地獄的狂野囂張……
首部《小丑》雖然也并非傳統漫畫大片的正邪對壘模式,但絕對不缺少“來勁”的內容:亞瑟遭遇窘境時的屈辱,奮起反抗時的邪惡快意,他和蝙蝠俠間的血緣之謎,最重要的,結局的“驚天一槍”和哥譚瘋狂景象……而在《小丑2》中,這些爆點基本上是缺失的。
就連本應是影片焦點的的Lady Gaga,在片中也只飾演了一個沽名釣譽的勢利女人,本質上還是推動亞瑟心理變化的功能性角色,配不上雙主角的名號,不能不令粉絲失望。
很容易想象,喜愛首部《小丑》的大部分觀眾,很難不覺得《小丑2》裝腔作勢、冗長無聊、不知所云。
而《小丑2》還遠不止“無聊”這么簡單,導演菲利普斯甚至做了更過分的事:他沒有讓小丑在偉大犯罪者的道路上進一步發展,而是故意徹底否定、摧毀了首部中苦心建立起來的“暗黑英雄”小丑,并且告訴為小丑著迷的觀眾:沒有小丑,只有亞瑟,你們投射在小丑身上的情感,是非理性、膚淺、暴力的。
這樣的創作思路,體現在影片最具爭議的第三幕中,就是一般只在藝術電影中出現、商業大片一般絕對忌諱的“反高潮”——小丑女離開,亞瑟自己“放逐”小丑真誠懺悔,而后又被新的小丑殺死。
寫死自己的主角,這相當于打了《小丑》的核心粉絲一巴掌。菲利普斯有意交出一個有深度、有靈魂、更寫實、擺脫了“蝙蝠俠宿敵”標簽的小丑,具體的方法,就是剝離掉他的一切魅力和光環,只把他當作一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庸人看待.
這不可謂沒有深意,也不可謂不顛覆,對于IP經營者而言,這幾乎是一場“自殺”式的藝術實驗。
但問題就在于,《小丑2》是一部投資兩億美元的超級大片,超級大片的觀眾愛看的,難道不是《小丑大戰全世界》,而是《亞瑟的罪與罰》嗎?
無論媒體和電影節對《小丑2》抱有怎樣的看法,華納今年的頭牌商業大片,居然走這條過于自我、過于顛覆、根本不打算討好觀眾的路線,無論在觀眾那里收獲怎樣的反饋,都是正常的。只能說,菲利普斯求仁得仁。
《小丑》系列本來就孕育著自我否定
菲利普斯為什么要“成心毀掉”自己一手締造的《小丑》系列?要了解他的動機,既要了解小丑這個角色和導演本人的文化基因,也要回顧當初首部《小丑》在社會輿論方面激起的千層大浪。
很多人都知道菲利普斯是憑借格調不高的性喜劇《宿醉》系列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商業片導演,隨后才“華麗轉身”完成《小丑》,被視為類型作者的。但其實他本人曾在紐約著名的“金的音像店”工作,接受過迷影氛圍的熏陶,最早拍的也是更具“邊緣藝術”屬性的音樂紀錄片——菲利普斯一開始就是個離經叛道的文藝青年。
而回到《小丑》當時取得的巨大成功,由于其內容的陰暗性和小丑形象的煽動性,電影的影響遠遠溢出了電影院:上映時,全球各地無數戴著小丑面具的觀眾結隊入場(就像片中的小丑追隨者一樣),許多影院加強安保和槍支檢查,各國多起反政府抗議中出現小丑涂鴉和標語……這些都表明了《小丑》呼應了當代世界的許多暗潮涌動。
而在這種種事件當中,最令人感到憂慮的現象是各國極右翼觀眾,尤其是青年男性對《小丑》的高度喜愛。對現狀感到失望的他們,把電影中由人入魔的小丑看作毀滅秩序的混亂之神,并以此為信念開展過激的行動。而同時,菲利普斯本人也因某些反對“覺醒文化”的言論被許多右翼粉絲視為同路人。
客觀評價,《小丑》這部電影在現實世界里的煽動性,確實已經起到了和小丑在影片中煽動群眾類似的作用。
而菲利普斯對此是很困擾的。左派媒體批評他“煽動暴力”是一方面,他本人其實也并不認同小丑毀滅性的暴力行為,而是在后續反復強調,自己是想展現亞瑟如何被社會逼得墮落的個人史,激起觀眾的悲憫和同情,而絕非認同、向往和崇拜。
對于片中的小丑粉絲和現實生活中走向極端的《小丑》粉絲,他一直感到有一種需要彌補、教育的責任,通過在《小丑2》中揭示“小丑信仰”的虛妄和非理智,他做到了這一點。
其實在《小丑》大獲成功后,他曾表示“小丑”亞瑟·弗萊克只是借用了漫畫中小丑的形象,自己的電影是一部獨立而完整的藝術創作,并不屬于繽紛繚亂的“漫畫電影宇宙”,所以也不會像濫俗的超英大片一樣推出續集——但我們也看見了,《小丑2》最終還是提上了日程。
無論是因為傳聞中主演華金的執念(畢竟是“小丑”讓他成為奧斯卡影帝,登上演員生涯頂峰),還是片方和主創對繼續賺錢的追求(對華納而言10億美元的電影不出續集太過“浪費”,導演和兩位主演都能獲得巨額片酬),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小丑2》的誕生,在創作上本來就有些“勉強”的色彩。
本來就是比較勉強的“硬拍”續集,菲利普斯自己又有藝術追求和求道的欲望,干脆“破罐破摔”,完全拋開觀眾,把自己想說的全盤托出,把自己想致敬的影視經典堆砌一個遍,給這個已經承載了過多意義的系列一個完結,又毀了極端觀眾的念想,自己肯定是爽透了。
不得不說,通過這套操作,我們完全能看出菲利普斯的藝術家血液——戲里小丑的失敗和戲外《小丑2》的失敗產生了意味深長的互文,而藝術家向來就有自我毀滅的沖動。而其實《小丑》系列自身,本來也蘊藏著自我否定的基因。
《黑神話:悟空》第二章里由正面角色“黑化”為妖王的黃風大圣說:“有圣,就有盜;有高山,就有深淵”——美國的超級反派小丑,其實也一樣。他作為“純粹之惡”概念的具象化,命運和代表“光明”的老對手蝙蝠俠是孿生共存的。從這個角度看,《小丑》系列中這個專注于自身故事、不太可能和蝙蝠俠對壘的新小丑,本來就是無所依憑、不能無限制延申發展的藝術形象,理應有一個自我毀滅的完結。
只不過眼下屬于亞瑟·弗萊克的這個結局,華納不滿意,角色粉絲不滿意,商業片的路人觀眾不滿意,對第一部本來就沒什么好話的英語媒體們也不滿意。
似乎只有豆瓣的評分從5.9提升到了6.0,中國觀眾對本片的評價還是兩極分化而非一邊倒的,算是給了這部昂貴奢侈的實驗電影一點面子——只不過影片在中國內地剛過2000萬、平臺預測最終不到7000萬的票房,和其他市場的慘狀沒有很大區別。
可惜,可嘆。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