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蘭評委會主席贊《人世間》兼具溫暖感藝術(shù)感 -
胡智鋒透露,《人世間》導演李路為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在長春愣是打造了一個光字片,蓋成了一個小的社區(qū)。
新浪娛樂訊 近日舉行的“白玉蘭電視劇評委會主席大師班”中,主講人胡智鋒點評《人世間》,稱其毫無疑問是最近十年間中國電視劇的一個高峰之作,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了多項記錄,來自于“三個感”:歷史感、溫暖感、藝術(shù)感。
具體怎么講?《人世間》可以說我們?nèi)绻覀兛梢哉乙徊恐袊罱雮€世紀最生動的體現(xiàn)中國老百姓普通人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的影像,我想沒有比《人世間》更恰當,更合適的了。它從上世紀60年代一直寫到了今天,它的跨度50多年,它面對的和描寫的是中國最最普通的勞動者,應(yīng)該是那些,粱曉聲說,這部小說原作就是寫給那些默默無聞的為家庭、為社會,在社會底層掙扎的那些善良的好人。他的原型就是粱曉聲的三弟,一輩子上大學機會讓給我們這些大哥、大姐了,他就是埋在東北,干著零工,沒有特別穩(wěn)定的收入,但是老爹老媽都是他養(yǎng)老送終的,他有一干鐵哥們,大家都生活在社會底層,但相互抱團取暖,他們永遠的不放棄。所以這個是我覺得非常飽滿的歷史感,《人世間》提供給我們的。
為了還原這種歷史感李路也花了死功夫,他說他光收集道具就大概做了,在整個東北三省到處收集當時的舊物件,大到鍋碗瓢盆,小到掛歷和舊報紙,一直到生活的細節(jié)。就是為了還原半個世紀的中國社會百姓的變遷最真實的歷史。這種歷史感帶著的實際上喚起的是每個人的青春記憶、童年記憶和家族的記憶,所以這個歷史感是不可替代的,因為它和每個中國人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的家庭、家族的變遷都息息相關(guān)。所以這是我覺得《人世間》,為什么大家說《人世間》看片的時候三代人、四代人都可以坐在一起,大家看我們當年60年代父輩下鄉(xiāng)的時候是怎么一個場景。想起改革開放初期是什么場景,80年代、90年代,每個年代得會喚起大家共同的記憶,這就是我們飽滿的歷史感。
第二是溫暖感。這個小說原作悲劇感更強,改編之后加大了它溫暖的色調(diào),它并不回避尖銳的社會矛盾,在50年代歷史變遷中,這個家族、這個家庭面臨著太多的生與死、愛與恨、悲歡離合的各種選擇和境遇。但是在這種境遇當中,他們屢屢受欺負、受欺壓、被愚弄,甚至生活在最底層卻無奈去反抗和改變。但是在這樣沉重的生活負擔面前,所有這些人寧可自己來了結(jié)自己,也絕不給別人添麻煩,這是中國普通老百姓、底層老百姓的那種大善、那種擔當,確實給我們帶來的是再困難、再絕望也絕不放棄的那種理想主義情懷,所以它總體上很悲涼,但是又沒讓人絕望,它給人帶來的是一個激蕩,心靈的激蕩和精神的提振。所以溫暖是充足的。
說到它的藝術(shù)感,李路導演講為了拍這樣一個《人世間》除了真實場景的營造,在整個東三省到處找合適的拍攝地,最后沒有現(xiàn)成的街區(qū),在長春光愣是打造了一個光字片,光電線就鋪了70多萬米,那是一個宏大的工程,真蓋成了一個小的社區(qū),也相當可觀了。
在他充滿善意的情感里面確實是感人至深,尤其是它的藝術(shù)提煉。李路跟我講,拍這部戲每一個過場都不是當過場戲,都是當重場戲排,其中有一個段落就是女主角殷桃 母親和兒子,15歲的兒子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