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85億總票房,2023年春節檔爆了,但中國電影的復蘇才剛剛開始 -
“復蘇了復蘇了”,經過整個2023年春節檔,每位電影人跟影迷們都在奔走相告。沉寂了半年多的中國電影市場,終于在疫情放開后,于2023年春節檔迎來了全面復蘇。2023年春節檔68.85億的總票房,位列歷年春節檔第二。中國電影市場在疫情封控徹底結束后,開了一個值得慶賀的好頭。
有不少觀眾,將2023年的春節檔稱為“最強春節檔”。春節期間上映的7部電影,分別是《流浪地球2》《滿江紅》《無名》《深海》《交換人生》《熊出沒·伴我“熊芯”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確實囊括了不同的風格類型,喜劇、動作、懸疑、科幻、愛情、動畫。這些類型均是最受國內市場歡迎的商業類型,且彼此并不重復。對觀眾來說,如果有著明確的觀影喜好,非常容易找到讓自己滿意的影片。
更難能可貴的是,今年的這些影片,沒有特別低于預期的“爛片”,幾乎每一部的表現都算得上可圈可點。除了《交換人生》的豆瓣電影評分沒有及格,其他幾部,都維持在7分以上。哪怕是臨時改檔2月17日的《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也在豆瓣開出了7.0的成績。最高的《流浪地球2》更是達到了8.2分,達到了近5年春節檔電影豆瓣評分最高。
這一口碑,遠高于往年春節檔的平均水平。前幾年的春節檔,大熱影片豆瓣評分在及格線徘徊才是常態,比如《唐人街探案3》《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捉妖記2》等等。能在豆瓣超過7分,基本都有機會憑借口碑,在春節檔的后半程實現票房反超。
不過,今年春節檔的票房冠軍,卻并不是口碑最高的《流浪地球2》,而是張藝謀導演執導的《滿江紅》。該片狂攬了26億票房,豆瓣評分7.8分,口碑排名春節檔第二,而《流浪地球2》只取得22.28億票房。
經過多年來的觀影基礎積累,觀眾對影片口碑的認知已經非常明顯,尤其在這兩年的春節檔,票房與口碑可謂進行了直接掛鉤,不論宣傳、預售再遙遙領先,都會在初二、初三后很快被口碑更優者逆襲。雖然《滿江紅》的口碑相較《流浪地球2》稍有差距,但其喜劇類型和多重反轉帶來的懸疑感,無疑更易獲得普通觀眾的接受、觀影門檻更低,在市場表現上更具優勢。
更加現實的情況,是《流浪地球2》近三小時的片長,確實對一些普通觀眾帶來了觀影壓力,兩個半小時的《滿江紅》占了點小小的便宜,影響了部分“根據其他安排隨便觀影觀眾”的選擇。
《滿江紅》與《流浪地球2》當然是今年春節檔唯二的領跑者,口碑、票房都遙遙領先其他五部影片。但同時,兩者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一些紛爭當中。
春節檔影片之間產生競爭十分常見,畢竟影廳就這么多,院線排片再科學也是是在此消彼長,過去的“口水仗”也沒少打,但過去這些爭議還集中在電影圈內部,今年卻引發了更廣泛的討論。觀眾為喜歡的影片鼓勁本就無可厚非,但隨著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出現,社交媒體上的聲音,已經遠遠超過了電影本體的討論,將類似“資本”“電影工業”“中國電影的未來”等大而寬泛的概念套用其中,似乎看某片或不看某片,會嚴重影響中國電影在未來的發展。與其說在討論內容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不如說在用喜歡或不喜歡某部電影作為一種分別站隊的手段。
這種站隊,其實對絕大多數觀眾來說完全沒有意義。這個春節檔賣出了近1.3億張電影票,愿意在觀影后為其發表評論的,或許不到十分之一,更何況還要為了一些主觀喜好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激烈言論。兩部影片的紛爭究竟是真實的輿論還是極少數群體有意挑起的針對,言之鑿鑿的“偷票房”等陰謀論是否真的成立,都還得打一個問號。
比起這兩部影片的紛爭,由于整體票房的掉隊,分別取得5.15億、3.82億和2.94億的《無名》《深海》《交換人生》,引起的爭議反倒沒有那么明顯。
相比前兩部,這三部影片確實分別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大,但在春節檔就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也失去了在春節期間“逆襲”的可能。
《無名》與《深海》的問題不是出在內容品質,可能更多是市場上的兼容度上。表面上看,動作、懸疑、動畫都是市場大熱,但在導演程耳濃郁的個人風格之下,《無名》注定是更偏向影迷與習慣深度觀影的觀眾,與春節檔希望“看個熱鬧與樂呵”的需求略有偏差。《深海》對內心的探討、抑郁癥的隱喻濃烈而深刻,視聽表現也極為絢爛,但其深刻的主題,同樣可能更適合在暑期檔上映,留給觀眾更多發酵與自省的空間。至于豆瓣評分只有5.7分的《交換人生》,問題確實出在對喜劇創作的認真與功底上,巧思不斷,硬傷也難掩。
不過,今年春節檔最特殊、最成功的一部,是已經取得7.5億票房的《熊出沒·伴我“熊芯” 》。從2013年開始,“熊出沒”系列多年勇闖春節檔,票房從2、3億扶搖直上到8、9億。去年的《熊出沒·重返地球》獲得9.7億,今年《熊出沒·伴我“熊芯” 》從大年初二開始便穩居單日票房第三,總票房必然突破10億大關。出色的投資回報、持續穩定增長的票房,“熊出沒”系列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第一動畫IP。
如此看來,或許2023年被稱為“最強春節檔”確實是實至名歸。除了品質尚可但失意改檔的《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幾乎每一部都達到或超越了此前業內人士預估的票房成績,除了排列順序上可能稍有變化。
一定程度上,這或許也跟剛剛經過疫情、封控的觀眾心態有著直接關系。在短短六天時間里賣出的1.3億張電影票,代表著有數千萬觀眾走進影院,在一般的商品市場上,幾乎不太會有什么剛剛上市的產品就可以在短短6天里賣出1.3億份,更何況這些觀眾的審美、口味都千差萬別。
想要在春節檔獲得最多觀眾的認可,就意味著不得不去在內容消費這個個性化市場中找到觀眾們的最大公約數。經歷了種種不穩定的生活后,即將迎來經濟全面復蘇的觀眾們究竟想看什么、愛看什么,春節檔可以給出一個能作為參考的答案。68億的票房不僅可能代表了中國電影復蘇的開始,可能也為“后疫情時代”正在進行商業大片創作的電影人,做了一份非常有價值的社會調查問卷。
這份問卷,絕不是讓電影人去復制、去抄襲、去走老路,而是讓過去成為歷史,真實呈現當下,讓專業的電影人去探索未來。畢竟,觀眾到底愛看什么,這是每位商業片主創都需要不停去思考的問題,但一部電影從前期開發到正式上映,至少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時間長的如《深海》,甚至搭上了整整七年。只會依樣畫葫蘆的創作者,只會被觀眾遠遠甩在后面。好的創作者,必須提前觀眾一步半步,使出渾身解數投入作品,才有可能在真正上映時,湊上天時地利人和。
至于中國電影在“最強春節檔”之后,會不會搭上“復蘇”的順風車,回到2019、2018年時期百花齊放、熱錢充盈、票房屢創新高的階段,依然還得打一個問號。春節檔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很難成為全年票房的晴雨表,哪怕全年票房都在走下坡路,該年的春節檔依然不會太差。史上最高春節檔78.4億誕生在2021年,全年票房在內因外因的綜合影響下卻只有470億,遠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641億。或許在當下,不要因為春節檔的68億就對今年中國電影市場復蘇形成盲目自信,先立下一個小目標,通過讓市場更加開放等手段,超越2021年的470億,再嘗試沖擊一下2018年的606億。
春節檔吹響了電影復蘇的集結號,能否真的帶來勝利,還需要每一位電影人共同努力。畢竟,左有短視頻持續沖擊,右有高品質電影感劇集,想要滿足現在的電影觀眾,可比過去困難多了,不是嗎?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