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阿凡達:水之道》16個彩蛋:卡神瘋狂致敬自己經典作品 -
出于諸多不可抗力,今年是票房慘淡的一年,恐怕屏幕前的各位,進電影院的次數,掰著指頭都能數過來。
好在,《阿凡達:水之道》終于上映了。定價有點離譜,想成為票房收割機,結果年冠都懸了……
13年前的《阿凡達》,曾經憑一己之力,將春節檔從冷門檔期變成兵家必爭之地,現在這部劃時代杰作續集出來了,我跟朋友為了趕電影點映場,成了真正的電影發燒友,在家躺了一個禮拜。
在特效廳的加持下,我是沒有失望,但有很多影迷并不太滿意。
這個我們將會推出《阿凡達:水之道》的萬字解析,分析其文本中做得好的以及沒能表達到位的地方,敬請期待。
總而言之,我認為《阿凡達:水之道》是一部杰作,絕對值得買票到電影院一睹為快——當然是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之下,不要像我跟我的小伙伴一樣回家就發燒了。
接下來就是暌違已久的《找彩蛋》欄目,我來為大家盤點一下《阿凡達:水之道》中的彩蛋。
如果還沒來得及去電影院觀看本片,可以先點收藏,稍后再看。
有錯漏或者補充的,也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
開盤!
1、《異形2》
片中男女主收養的女兒KIRI,其實是西格妮·韋弗,也就是在《阿凡達》中飾演女博士的演員,片里她中槍死去,被當時的大祭司鏈接到靈魂樹,但沒能救回來。
西格妮·韋弗出生于1949年,讓一個七旬老人飾演青春少女,并且毫無違和感,這是卡神在特效方面的炫技,而在劇本制作上,卡神同樣借KIRI炫了一把。
片中,KIRI的誕生是一個未解之謎。
眾人都想不通,女博士的阿凡達是如何受孕的,但是回想一下,《異形2》中的主角——女博士雷普利在死里逃生后,就曾夢到自己肚中莫名其妙地懷有異形,場面非常瘆人,而雷普利的飾演者,恰恰就是西格妮·韋弗。
卡神這波,分明是在幫自己篩選真粉了。
2、Spider
被遺留在潘多拉星球的上校兒子,名字叫“蜘蛛”,乍看這個名字莫名其妙,其實可能跟卡神的一樁未了的心愿有關。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卡神曾在卡羅科影業的點名下,獲得了執導《蜘蛛俠》的機會,他寫好了劇本做好了選角,最終卻因為版權糾紛流產。
盡管卡神版蜘蛛俠至今未曾問世,但有消息稱蜘蛛俠的選角,乃是當時卡神用《泰坦尼克號》一手捧紅的愛將小李子。有好事的影迷,就制作了這張手繪海報,試圖還原卡神的愿景。
他在個人傳記《黑科技:詹姆斯卡梅隆的藝術》中抱憾道:《蜘蛛俠》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可惜我沒有拍成。
書外,他還曾提到,他希望拍攝一部有寫實意味的《蜘蛛俠》,接近他早期作品的風格,比如《終結者》和《異形》。
并且,卡神的《蜘蛛俠》劇本大膽、前衛且充滿批判,其中甚至有彼得帕克和瑪麗簡在布魯克林大橋上的激情戲!
至于Spider全身上下只有一塊布的造型,顯然來自《人猿泰山》。
這部被迪士尼改編成知名動畫的歐美大IP,講述了一個普通的人類小孩,在和父母遠航的途中發生船難,父母帶他逃到森林中修建樹屋等待救援,但卻被花豹襲擊殺害。
所幸,泰山被和他有同樣遭遇的母猩猩卡娜救下,至此在猩猩群中被撫養長大。
在迪士尼的動畫中,泰山曾作為叢林的領軍者,反抗前來砍伐樹林、建立殖民地的人類。
無論是Spider還是泰山,都是一個被“異族文明”養大,試圖融入,并被包夾在“生父文明”和“養父文明”之間恩怨仇恨的外來者。
這下,大家就能明白,為啥KIRI管Spider叫“Monkeyboy”了吧。
3、《終結者2:審判日》
當天空人的飛船登陸時,潘多拉星球上火光沖天。
這個鏡頭,是不是很像《終結者2:審判日》的開場鏡頭?
并且,當大反派上校進入森林,抓住薩利的孩子們之后,拿著自己人類尸骸的頭骨,徒手捏碎,無疑致敬了《終結者2》里,被終結者踩在腳下的頭骨。
4、炸鐵路
眾所周知,男主角代表的納美人,源于印第安文化。在影片開頭部份,男主帶領部落搶劫列車一段,呼應了這段歷史。
早年,印第安人和美國殖民者沖突不斷,為了報復殖民者霸占土地,印第安人不時會成群結隊搶劫火車。
他們為了制造武器,會將制造鐵路所用的道釘拔出來,敲打成“道釘斧”,這些事跡,都在黑白老片《鐵騎》中有所呈現。
然而,跟電影中屢戰屢勝的納美人不同,現實中的印第安人,因為其自衛行為,招致了殖民者的瘋狂反撲,一場“印第安大屠殺”,幾乎讓印第安人滅族。
當時的美國政府,用印第安人的頭皮作為換取懸賞,就連解放了黑奴的林肯,也曾下令絞殺38個印第安酋長……
這種麻木不仁的侵略暴行,應該被牢牢地烙印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可惜,時至今日,積弱的印第安人,已經無力捍衛自己的祖先,和要求侵略者正視歷史,并為之道歉。
另外,這一段炸橋情節,也疑似卡神在cue自己的早年作品《真實的謊言》,在這部許多人心中好萊塢大片的啟蒙之作里,卡梅隆塑造了一個少見的遭遇中年危機的特工,在炸斷大橋后,哈利憑借超強的特工身手,在墜海前一刻,成功營救出了被困的妻子。
說到這里不得不感嘆,卡神真的跟內地影市結緣太深了。
80年代,由于電視、錄像帶以及盜版的沖擊,電影市場不斷萎縮,全國很多影院瀕臨倒閉。
到了94年底,中影公司獲得許可,每年可以通過票房分賬的方式,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
而《真實的謊言》就在這首批救市大片里,并且是我國首部票房破億的電影。
和今天《阿凡達2》動輒上百的票價相比,當時北京、上海的電影票價一張超過20塊錢,其它地區基本沒有超過10塊錢的。
5、吐魯克·馬克托
整部電影里,娜塔莉一直自豪地強調,自己的丈夫薩利曾經是“吐魯克·馬克托”,這是納美語,意為“魅影騎士”。
這同樣是《阿凡達》里的設定,相較于一般納美戰士馴服的斑溪獸,還有一種更為強大且罕見的空中巨獸,名為迅雷翼獸,納美人稱之為“吐魯克”,因為它美麗又殘暴,幾乎所有見過它的人都死了,如同“帶來終末的陰影”。
而能馴服它的人,就被稱為“吐魯克·馬克托”,會被所有納美人奉若神明。
男主角杰克·薩利就是第六位“魅影騎士”,還借此樹立了權威,挽回了納美人對他的信任,得到了部落接班人蘇泰的認可。
6、Mrs.Sully
在薩利和娜塔莉冒雨營救孩子時,上校辨認出了娜塔莉射出的箭,為了引她現身,他一直管娜塔莉叫“Mrs.Sully”,也就是“薩利夫人”的意思,把她當成杰克的附屬品。
想必他覺得之前被娜塔莉殺死是奇恥大辱,所以故意這么說,打壓娜塔莉。
可惜,娜塔莉所屬的納美人文化,跟天空人文化不同,不了解冠夫姓的意義,對此全無怨言。
這個橋段,其實在卡神早年作品《深淵》中就有所呈現。
片中的男女主角婚姻破裂,兩者是一條鉆石油的潛艇上的同事,男主是工頭,女主角是首席工程師,因為男主角身邊人時時管她叫“布里格曼夫人”,女主角對此感到極其厭煩。
可以看出,卡神是有點女性主義意識在身上的。
在他的電影里,你很少能夠看到弱不禁風的女性形象,總是有情有義有力量,甚至比男性還要殺伐果斷、堅定不移的女性角色。
《阿凡達》里,納美人的設定,很顯然參照了新石器時代的母系社會雛形,娜塔莉既可以拿起弓箭對付入侵者,也會在不得已殺戮生靈后祈禱,具有和平、療愈的女性特質。
《泰坦尼克號》里,凱特溫斯萊特扮演的Rose,雖然是個千金小姐,卻敢于拋開一切,對看似無果的愛情堅定不渝。作為一名男性導演,真的是很難得了。
7、《發條橙》
在很多公開場合,卡梅隆都表達過對庫布里克的喜愛,也正是因為觀看了《2001:太空漫游》,他才開始考慮成為一名電影導演。
在抓住Spider后,女將軍把他綁在一臺洗腦機器上,試圖逼問出Sully一家的下落,直到上校于心不忍,出面放過了他。
洗腦機器形似核磁共振成像,固定住了Spider的眼皮,讓他無法眨眼,同時使用強光刺激他的大腦。
這個橋段明顯致敬了庫布里克名作《發條橙》中可怕的“矯正治療”:通過讓試驗者“目不轉睛”的觀看大量影片,以期達到對其的條件反射,讓試驗者戒斷。
可惜spider對薩利十分忠誠,天空人從他腦子里什么也沒得到,只能找其他的方法。
8、島礁族和森林族
《阿凡達2》通過新的部落,展現了更宏大的潘多拉圖景。
跟男女主所代表的的“森林族”相對應的,是靠海吃海的島礁族,他們生來有更寬闊的手臂和魚尾,也就獲得了更好的游泳能力。
“森林族”的部落文化,源自于美國土著印第安人。
而“島礁族”則有幾個鮮明的文化特征,讓觀眾能追溯他們的靈感來源。
一是族長的面部文身,和他們叫陣時吐舌頭的習慣,取材于居住于新西蘭的民族毛利人。
《阿凡達2》主要取景地,正是新西蘭,其中族長和其兒子的飾演者,更是毛利人本身。
二是海洋人居住的水上木屋,讓人聯想起巴瑤族。
這個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多以潛海捕魚為生的民族,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伴隨這個名號的,還有“一生不上岸”、“無國籍”等傳說。
他們佩戴一個面罩,帶幾塊鉛塊,就能自由潛到70米深的水下,滯留13分鐘,有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脾臟比普通人大50%,當今社會普遍認為,巴瑤族是僅存的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
從這些細節也能看出,卡神在塑造潘多拉的時候,沒少下功夫。
9、綁嘴
上校讓Spider帶路,途中被他忽悠,硬上斑溪獸,差點成為血口下的肥肉。
Spider趁機跳出來嘲笑:我沒提醒你要先綁住它們的嘴嗎?
的確,在第一部里,薩利曾經親自展示過馴服斑溪獸的標準化流程,先綁嘴,再連尾巴。
Spider這種玩笑很值得玩味,他看似是想讓大反派出丑,但又分明認定大反派絕對不會因此出事。
這種矛盾的心理,也為他結尾的作為早早埋下了伏筆——他其實是既鄙夷,又崇拜這個強大的生父的。
10、征用船只
電影中段,出身于美國海軍的上校,為了抓住薩利,征用了一條捕鯨船,船長很不高興。
這同樣可以回顧到卡神前作《深淵》,男主角所屬的鉆石油潛艇,被美國海軍所征用,他也表現出很不高興——二者都是為了價值連城的液體,唯一的區別,是捕鯨船的鉆頭向上,而石油潛艇的鉆頭則向下。
11、捕鯨
眾所周知,在《阿凡達》里,推動人類殖民潘多拉星球的,是灰色礦石,一塊1kg的石頭,可以賣到2000萬。
在《水之道》里,人類獵圖鯤,為的是鯤的大腦中具有延遲衰老作用的分泌物,小小一管,就價值8000萬美元。
想來這是對現實中捕鯨和魚翅的影射。
多年前,國內曾經推出過一個環保公益廣告,以成龍、姚明等名人為首,呼吁保護鯊魚等動物,其中的slogan“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流傳至今。
而圖鯤從鯊魚的血口下救下阿洛克的橋段,在現實中有原型故事。
2017年9月,海洋生物學家Nan Hauser博士在南太平洋拉羅湯加島海里拍攝電影時,一只鯨魚突然朝她沖來,女博士和鯨魚相處30年,明白它們一般十分溫順,出現這種現象十分反常,自己很可能喪命于此,于是盡力與它保持距離,試圖逃跑。
但是這條鯨魚一個勁兒的圍繞在她身邊,并將她塞在胸鰭下,沿著鯨魚的胸鰭和尾鰭有藤壺,且十分鋒利,女博士戴著通氣管和面罩,被劃傷了,十分痛苦。
鯨魚還想把她頂出水面,但是出水后,女博士害怕它,又潛入了海底,兩只生物來來回回拉扯了十多分鐘。
后來,女博士回憶道,她看見鯨魚眼睛睜大,似乎非常沮喪,就在那一瞬間,她注意到周圍有另一頭形似鯨魚的生物,拍打著尾巴朝她過來,女博士靠著它左右擺動的尾巴,辨認出正在朝它游來的不是鯨魚!而是一頭像卡車那么大的虎鯊!
這時,那只鯨魚再次朝她游來,并把她送到船尾。
她才反應過來,原來自己被救了一命,如果沒有那只鯨魚,她可能已經變成虎鯊的盤中餐了。
這段鯨魚救人視頻一經發布,就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有人認為鯨魚是在守護地盤,也有人認為只是偶然事件,但毫無疑問,鯨魚的高智商和親善都值得肯定。
這種可愛的哺乳動物,已經存活了千萬年,或許身為人類的我們,確實要反思一下,所謂“人類站在物種的頂點”的說辭,是否只是用冠冕堂皇的借口,掩蓋人性中殘暴麻木的一面。
12、匹諾曹
島礁族對救下阿洛克的圖鯤存在誤解,認為它殺害同伴,壞了規矩,但阿洛克從它的深淵巨嘴,進到了它的身體里,跟它實現了精神鏈接,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一切都是天空人的暴行。
而在《木偶奇遇記》里,頑皮的匹諾曹落入一條巨鯨的肚子里,跟制造出自己的木匠蓋比特重逢。他靠點火促成鯨魚打噴嚏,借而幫助自己和父親逃出生天。
仙女認為匹諾曹完成了她的考驗,賦予了他新生。
當然,阿洛克和匹諾曹不同的是,匹諾曹沒有害死自己的親哥。
13、沉船和缺氧
片尾大戰后,有一段代入感拉滿的沉船逃生戲碼,熟悉卡神的影迷,相信對這個場景并不陌生,因為里面很多鏡頭和設計,都跟《泰坦尼克號》頗為相似。
以至于有不少人調侃,《阿凡達:水之道》其實是《泰坦尼克號2》。
薩利和阿洛克父子被困在船艙內,兩人圍繞缺氧的討論,也可以在《深淵》中找到相似之處。
唯一的區別是,《深淵》中,男主角接受了女主角的勸說,抓住了最后的逃生機會,險些錯失女主。
而阿洛克卻執意不肯離開,并教會了杰克水之道,父子雙雙逃出生天。
14、紫色水母
沉船后,阿洛克救了父親,娜塔莉和圖克則是被KIRI所救。
KIRI將一個能幫助呼吸、形似水母加小型魔鬼魚的紫色海底生物給了娜塔莉,讓她成功脫困。
這個海底生物的造型,跟《深淵》中出現的海底智能生物高度相似,同時,《深淵》中也有男主在即將缺氧死亡之際,被紫色生物拯救的橋段。
15、水葬
電影結尾,薩利一家將大兒子水葬。
它的尸體沉入大海,融入一片金色的海草之中,將能量還給了Eva。
這個畫面,幾乎是完美還原了誕生于1985年的宮崎駿杰作《風之谷》。
在《風之谷》的結尾,為了阻止人蟲戰爭,女主角娜烏西卡不幸犧牲,被打動的蟲族讓其在金色觸須中重生。
這當然不是卡神“抄襲”。《風之谷》的主題,在討論種族、殖民、人與自然和霸權主義方面,跟《阿凡達》高度契合。
如此直白的致敬,相信是卡神借機對同為一代大師的宮崎駿,表達自己的惺惺相惜。
16、叫板漫威?
名導們跟漫威積怨已久。斯科塞斯曾說“漫威不是電影”,科波拉更加刻薄,說“漫威是令人厭惡的”,引發連番罵戰。卡神也沒有例外,他曾多次批評漫威電影,“角色的邏輯都像大學生”、“缺乏情感深度”,甚至在《阿凡達2》宣傳期,卡神還多次cue到漫威,說《阿凡達2》的特效與之相比只贏不輸。
在片中,薩利第一次學騎掠波翼龍時,為了固定,用一條皮帶將自己的手掌跟把手綁了起來,還用力地拉了一下收緊。
這個鏡頭,跟《復聯4》中美隊和滅霸死戰的名場面高度相似。
基于雙方曠日持久的“敵意”,這很可能是卡神在叫板漫威。
不過,如今漫威式微,卡神只怕會勝之不武啊。
順帶一提,掠波翼龍的模型參照了劍魚,翅膀和飛翔的姿態參照了飛魚,又飛魚和翼龍,又加上了和翼龍類似的牙齒。
卡梅隆是按照“以魚為食的翼龍”來打造它們的,也難怪這些海洋坐騎看上去無比威風了。
好了,本期《找彩蛋》就為大家整理到這里,喜歡我們的內容記得三連,如果有發現錯漏,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
《阿凡達2》暫時告一段落,而《阿凡達3》已經在路上,據卡神說,后續的劇本讓片方高層都大喊“臥槽”。
在電影業的寒冬之中,《阿凡達:水之道》也在大銀幕遇冷,這個搖搖欲墜的“第七藝術”,還能堅持多久?
博納老總于冬說,我們的觀眾會更喜歡國產電影,喜歡圍繞中國故事、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的影視作品。
如果像《阿凡達》這種為大銀幕而生的CINEMA都將在中國市場失去生存空間,大銀幕上只留下《長津湖》系列,我想會是莫大的悲哀。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