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百億級神話 “哪吒經濟學”有什么“鈔能力”? -
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目前票房已突破120億元,超過《獅子王》進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位,電影不僅刷新了春節檔票房紀錄,更是從餐飲江湖到資本市場,從工廠車間到旅游景點都掀起現象級消費狂潮。
本期《今日影評》邀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小溪一起聚焦“哪吒經濟”,看“百億級神話”如何探“新路”?
解碼票房神話的經濟密碼
當《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票房突破120億大關時,這個身披混天綾、腳踏風火輪的魔童已然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現象級存在。
對于電影本身而言,《哪吒之魔童鬧海》是一場供給側改革。在“無流量明星、無名導加持”的情況下,制作團隊以5年匠心打磨,將傳統神話IP注入現代價值觀內核,這種“古典美學+當代敘事”的創新組合,精準擊中了Z世代的文化認同需求。
張小溪強調:“這不是簡單的文化復刻,而是創造了一個具有跨媒體延展力的超級IP。”所以《哪吒之魔童鬧海》才能以120億票房沖進全球影史前10,并且還在繼續發力。
對于影院而言,《哪吒之魔童鬧海》是下沉市場的激活器,讓三、四線城市的影院迎來第二春。
此外這也是“爆米花經濟學”的生動案例證明,當三、四線城市觀影人次激增時,也產生“1+N”消費效應——每張電影票也拉動了周邊的餐飲消費。
一個IP重構中國文化產業生態
《哪吒之魔童鬧海》除了是電影市場的狂歡,也正以雷霆之勢重構中國文化產業版圖。從衍生品工廠的連夜趕制到銀行聯名卡的推出,從配音專業報考熱潮到動畫人才井噴,“哪吒效應”正在重塑文化產業生態。
目前“哪吒”IP僅周邊產品銷售額就已突破20億,帶動相關制造業就業崗位增長15%,《哪吒之魔童鬧海》形成了“內容生產-衍生開發-消費轉化”的完整閉環。
天津某酒店推出“干煸魷魚須”、“太乙手撕雞”爆火;宜賓哪吒主題火鍋店也深受歡迎,混天綾造型的裝飾成為食客的打卡點。各地商家圍繞“哪吒”主題開發餐飲項目,讓游客在“飽眼福”的同時,也大飽口福。
相關周邊產品銷售同樣十分火爆,上海影院里的哪吒爆米花桶一桶難求,北京潮玩店的玩偶預售排期至7月,這場“一吒難求”的狂歡背后,是制造業的瘋狂運轉。衍生品銷售8億、數字授權收入3億的數據,印證著“IP變現力=票房×N”的產業新公式。
文旅聯動方面,天津陳塘莊日均客流激增30%,文旅部門連夜推出5條主題線路。河南西峽縣哪吒廟也成為熱門景點,全縣各大主要景區游客量同比都增長,綜合收入增長13.2%;這波“跟著吒兒去旅游”的熱潮,本質是文化符號對地域經濟的重新賦值。
但面對網絡上討論頗高的“哪吒”主題樂園建設,張小溪卻提出警示:“環球影城、迪士尼樂園都是依靠著積累百年IP才形成了樂園經濟,單一的IP恐怕難以支撐長期運營。”持續的內容迭代才能維持吸引力,IP開發既要把握熱度,更需建立可持續的內容生態。
爆款經濟學:可復制的成功密碼?
哪吒在國內本土的票房實現了百億大關的同時,他們也開啟了在海外市場的上映和發行。
北美首周700家影院的排片量,創造了華語電影20年來的新紀錄。這種出海成功得益于“國內口碑-國際好奇”的傳導機制。張小溪分析:“票房奇跡本身就是最好的廣告,羊群效應讓哪吒成為文化輸出的商業樣本。”
與淄博燒烤、哈爾濱冰雪游相似,“哪吒現象”同樣具有社交屬性,許多觀眾會在觀影后發布社交動態。但究其根本,“哪吒”成功本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系統工程:五年磨一劍的內容沉淀、資本與創意的良性互動、IP衍生開發的后續運營,都是缺一不可的,
張小溪指出:“爆款難以復制,但可建立成功范式:傳統文化現代表達+產業鏈協同創新+長線IP運營。”
當哪吒撬動超過300億的綜合經濟效益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票房奇跡,更是文化產業新基建的雛形,這場由哪吒引發的經濟風暴,正在重塑中國文化產業的DNA。
此刻,那個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正帶著中國文化產業沖破云霄直抵蒼穹。下一個神話,或許就藏在今天這場風暴掀起的產業革命之中。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