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局意難平,但《迎風的青春》成為了青春劇的新標桿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王心怡。
“在這場悲歡中,沒有人善待我們的青春,我們迎來了一點都不完整的告別式。我們都認為長大后會成為了不起的人,可還沒長大呢,這些殘酷就來得太措不及防了……”伴隨著
其中的“殘酷”——
而熱門話題#這是迎風流淚的青春吧#更是讓萬千網友感同身受,“我哭著看完了”“最后兩集眼淚沒停過”“我的眼淚已經為李肆流干了”等評論無疑是追劇人當晚最真實的心情映照。
《迎風的青春》劇照
《迎風的青春》之所以能在結尾掀起如此巨大的情感洪流,核心就在于該劇對于青春群像的成功塑造。
三組家庭的油田生活,是雞飛狗跳的日常,也是彼此互相幫助、對未來滿懷憧憬的友情見證……《迎風的青春》將鏡頭對準普通人的成長故事,其放棄了喊口號式的熱血勵志,也拋棄了成長疼痛的自我感動,轉向流動的日常生活,從中窺見友情、親情的力量和青春的酸澀與飛揚,從而帶出一個個具體且鮮活的人物。
當觀眾愛上這一個個普通人的時候,《迎風的青春》便迎來了熱度的高漲。根據云合數據、燈塔專業版數據等第三方數據平臺顯示,《迎風的青春》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持續上升,排名穩定在前列;24集更罷,《迎風的青春》在愛奇藝熱度達8725;結局播出,該劇直接登頂豆瓣實時熱門(電視榜)第一位……聚焦于群像故事的《迎風的青春》,無疑成為了講述青春故事的新標桿。
圖源:豆瓣、云合數據
在真實且接地氣的故事落地與講述背后,是愛奇藝對于普通人現實生活的深度挖掘。更關注具體的人、更落點于普通的生活,以小切口與重細節的筆調,愛奇藝用立足于時代背景之下的真實生活進行創作,不斷贏得觀眾們一次次的喝彩。
初打開《迎風的青春》,它似乎是自帶“結界”的。
一方面,它將故事放在了一個自成“小世界”的油田,在那里似乎人與人之間全是熟人,發小是常見的關系模式,從出生到離開、從工作到日常生活在這里都能夠被很好的滿足。
另一方面,它的場景并不算多,學校、三組家庭的房子,哪怕是強小娃和袁山青兩個新角色的加入,也只是多加了兩個人居住的房屋,以及花房和醫院等場景,方圓之間故事不斷上演,又有一種家庭情景劇之感。
《迎風的青春》顯然是突破了這層“結界”的,而在細節處讓故事場景真實、貼近生活,是《迎風的青春》突破“結界”的方法之一。
《迎風的青春》劇照
床邊的老式收音機;每家體積不小但屏幕不大的電視機;并沒有普及、厚實又一堆接線的功放;以木質為主,沒有過多裝飾的家具,再加上不少家具上蓋著的各式各樣的布……種種細節設置讓整部劇充滿著生活的煙火氣,又落地于時代和現實,給觀眾沉浸式觀感。
配合場景、細節真實的,是一群鮮活、立體的人物群像,而這些群像又見于兩代人的反差敘事,并構成了整部劇的故事核心。
程苗苗、李肆、胡秋敏、程芽芽、強小娃和袁山青站在即將邁入成年的關卡,滿心是對夢想的憧憬,他們成長于油田這個“小世界”中,卻更渴望走出油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四人組可以做攻略、學粵語,甚至為了獲得路費,不惜賣掉父親的車輪、以白水替換父親珍藏的好酒而將正品賣掉,都只為了竭盡全力去接近一個有那么點荒唐的“香港夢”。程苗苗和程芽芽會在母親面對著記者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的孩子愛油田后,接連說出自己的夢想是“想去大城市”“想考古”……青春的肆意和生命力噴涌而出。
《迎風的青春》劇照
與此相對,是老一輩人對于油田深厚的感情,以及人到中年所沉淀下的對于生活的更深見解。在劇中,即使不乏對于工作的吐槽、對于油田未來的擔憂,但愛油田、希望孩子回到油田也是幾位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生長于此的老一輩人,對于油田的歸屬感沉在細節處。而面對著遭遇成長陣痛、開始對外面世界有向往的下一代,父母們又以或嚴厲或溫柔的方式,向孩子們傳達著自己的經驗、見解和感悟。
青春的朝氣與過盡千帆后的成熟,在《迎風的青春》里被盡情書寫。更重要的是,這些角色身上的鮮活感是流淌于日常生活中的。
那些父母與孩子的“斗智斗勇”,那些以子女視角看到的父母在婚姻生活中的爭執與智慧,那些林七二中四人組背著家長偷偷謀劃事情的激動,那些在老據點與朋友說出的成長里的煩心事,那些為了一個目標勇往無前、遇到挫折也不放棄的熱血……都穿過屏幕,與每一位觀眾擊了一個共鳴的掌。
《迎風的青春》劇照
即便是李肆的患病結局,劇集也在李肆的成長里因父母繁忙一個人潦草吃飯、日常里經常鬧肚子等細節化隱喻埋下伏筆。而在結尾李肆患病后的描述,無論是所有人都想讓李肆活在最后的快樂里,還是李肆早已知道卻配合演出、拿出擅長的裝傻充愣,面對突如其來的傷痛,人物原本鮮活的性格沒有改變,再加上親情與友情的深度交融,讓每個觀眾都會陪著一邊吃飯一邊流淚的李肆一起感同身受。
《迎風的青春》創造了一個平行世界,以鮮活的群像解碼飛揚的青春,以落地和真實的表達,將故事流于生活,讓觀眾在他人的生活中觀劇,“演ta”與“演我”體驗同時拉滿。
盡管有著“家庭”和“青春”的關鍵詞,但《迎風的青春》的講述方式卻有那么點與眾不同。
首先,“家庭”與“友情”兩條線并行,共同形成故事軸線。
除了上述所說三組風格不同的家庭,強小娃與爺爺、哥哥相依為命,袁山青獨自撫養妹妹,還要時刻提防被通緝的父親突然回來的危險,
《迎風的青春》劇照
三組家庭父母輩又自成另兩組友情線,媽媽們可以約著一起燙頭跳舞,是彼此家庭和感情的堅實后盾;爸爸們彼此聯系,在遇到問題時,又是“三個臭皮匠”互相出謀劃策……家庭和友情,組成了《迎風的青春》的故事基石。
其次,雞飛蛋打、吵吵鬧鬧的日常不少,但《迎風的青春》卻采取了輕松又溫暖的敘事風格。
林七二中四人組背著家長謀劃去香港,從出行攻略、語言準備到金錢儲備一應俱全,卻在半道上因為尿急不小心碰到馬蜂窩而受傷的李肆,計劃“半路崩殂”,開開心心、滿懷希望離開,狼狽、遺憾又懊惱不已回來,青春中那些未能完成的計劃、犯過的傻和擁有陪你一起犯傻的朋友的那份幸運,在啼笑皆非間,飛至觀眾面前……群像之下,《迎風的青春》又有了輕喜劇的色彩。
另外,在這些笑點之間,又不乏那些治愈人心的內容。
《迎風的青春》劇照
夜晚看到獨自坐在外面的程苗苗,爸爸
就如同臨近尾聲,油田的大家伙們把不快樂、心底的糾結都說開了,留在了過去的一年,《迎風的青春》讓輕松與溫情成為該劇的軸線,說盡了家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與親情羈絆,再加上友情的包容與陪伴,呈現出溫暖而撼動人心的力量。
讓生活流青春重拾輕松與治愈,《迎風的青春》給到觀眾在這類題材劇集中期待得到的情緒價值。
如今來看,這個在油田“小世界”發生的故事,正在擊中更廣大的觀眾。
這得益于故事的普適性和強共鳴。
那些為了成績苦惱的日子,那些放學后不想回家、想與朋友玩耍的日子,那些覺得自己有拯救世界力量和勇氣的日子,那些想要沖破家長規劃而獲得“自由”的日子,那些對于未來和成長充滿不安和迷茫的日子,以及那些日常與父母頂嘴的話語,時常被父母拿來教育自己的說辭,在學校與老師“斗智斗勇”的日常,是每個人曾經、正在或可能面臨的體驗。
《迎風的青春》編劇程小貓在社交平臺寫道:“青春是相通的,我們在那個不成熟、沖動,甚至犯著中二的年紀,會做很多可笑的事情,無比向往未來的美好,向往那些不確定、未知的東西。希望我們每個大人都還記得,你曾經年少時,是一個勇敢的、快樂的、好笑的少年,也希望我們都能更珍惜身邊的人。”
《迎風的青春》突破了環境、時代和人群的藩籬,完成了不同年齡群體對于青春、家庭、友誼的對照,也讓這部青春劇擁有了打破年齡層和圈層的全民性,從而讓每個人都能在劇中找到自己,產生共鳴。
以小人物見大共鳴,復刻普通人的現實人生,一直是愛奇藝劇集創作的著力點。除了《迎風的青春》,剛剛結束的《凡人歌》通過三對處在不同年齡層、不同婚戀狀態的夫妻、情侶,來呈現真實的職場、情感生活,從中年經歷工作動蕩、新婚面對現實與理想的沖突,到情侶對于未來規劃和價值觀不同的糾結,將普通人不同階段的困境一一剖析。
《凡人歌》劇照
無論是肆意張揚又難逃遺憾離散的青春序曲,還是即便充滿變故與無奈,仍要學會釋懷、把生活繼續下去的中年歷程,愛奇藝用兩部劇的時間,映照出普通人的“前半生”,讓觀眾與每一個鮮活的角色一起笑過、哭過、焦慮過、成長過,共筑一段與眾不同的沉浸體驗。
再往前看,《小夫妻》將常見的家庭情感劇情節“互換”,探討人至中年遭遇職場危機而回歸家庭的全職爸爸與上陣打拼、扛起“家計”的職場媽媽對于角色、家庭變化的面對和解決之法;《城中之城》聚焦金融職場,既有中年精英、學霸在職場中的沉浮與抉擇,也有職場菜鳥在職場升級打怪中的選擇和堅持;《南來北往》則將故事拉回20世紀70年代末的東北,以經驗豐富的老鐵路警察和年輕氣盛的新乘警為主要描畫對象,以一列火車譜寫人情冷暖……
《南來北往》劇照
對于小人物、不同年齡層群體的關注和不同群體的需求,落地在了愛奇藝一部部作品中。
回到《迎風的青春》,當觀眾們不再那么希望在青春劇中看到愛情與疼痛,不再那么希望家庭劇中充滿了狗血和喊口號式的說教,《迎風的青春》以當下觀眾欣喜的輕松歡樂的形式,將這些議題放入其中,輕巧、討喜又不浮于表面。
這就是長視頻及時洞察用戶情緒、審美發生轉變的預判能力,而愛奇藝也是憑借在劇集創作上這樣的精準洞察與創新,讓每個年齡層觀眾都能夠有戲可看且能通過劇集效應與自己對話。
愛奇藝正以“青春之風”,不斷唱響“凡人歌”。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